都是让孙子接班,为什么忽必烈成功了,朱元璋失败了?
原则上,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嗣以嫡不以长,无嫡则以长不以贤。但这个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多少时候真正做到。
之所以出现这个规定,是因为如何择贤而立,这个贤的标准是没有办法客观化、量化的,而是一个主观性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变成皇帝择爱而立。也就是说,或者是皇帝选择自己宠爱的妃子的儿子为嗣,或者是选择自己宠爱的儿子为嗣。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后世就容易出现争储的宫廷斗争,造成政治混乱。
比如春秋一开始就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是一个立庶长子和嫡子在继承的问题上出现了混乱,造成郑国内部的政治动荡。所以孔子议论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所谓子以母贵的意思也就是说,儿子有没有继承权,取决于母亲的身份和地位。
还有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同样是因为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不当,使晋国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动荡。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嗣,就在骊姬的蛊惑之下,杀死了本来已经确定的继承人申生,迫使比奚齐年长的重耳和夷吾外逃。
晋献公死后,传位给奚齐,但被大臣所弑杀,之后夷吾被迎立,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公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但是晋怀公统治残暴,人心不附,重耳又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国内,击败晋怀公,成为晋国国君。
汉朝其实也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个规定。汉武帝经历了巫蛊之祸后,最后选择立为太子的是他宠爱的钩弋夫人的儿子继位,是为汉昭帝。昭帝死后,先是立昭帝的侄儿昌邑王为帝,不久被大臣霍光废黜,又从找到了戾太子的孙子迎立为帝,是为汉宣帝。
东汉的第一任皇帝刘秀本来先立郭氏为皇后,并立郭皇后的儿子为太子。但因为郭氏是他出于政治需要才娶的,并不喜欢。后来,郭皇后主动请求让位给刘秀喜欢的阴氏,之后太子不安于位,主动请求让位给阴氏的儿子。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荣国府的情况。贾政的长子是贾珠,贾珠早死,但留下了一个儿子,贾兰。但贾府并没有把贾兰视为未来的继承人,而是把贾政和王夫人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贾宝玉视为继承人的。贾政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他和赵姨娘生的贾环,但因为贾环是庶出,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甚至不如袭人,所以贾环从未进入选择范围,也恨不受人待见。
即便是嫡长子早早被确立为继承人,同样存在其他儿子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从而发生宫廷斗争。最典型的比如唐太宗和太子建成之间的政治斗争,李世民功劳更大,但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所以一开始立建成为嗣。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一直在持续,最后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建成,迫使李渊禅位给他。
唐朝还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都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唐玄宗是睿宗李旦的三儿子,睿宗本应当立长子重润为太子,但因为是玄宗率兵诛杀了韦皇后,睿宗才登上皇位,重润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玄宗,边主动请求让位给玄宗,最后是玄宗成为太子,并顺利登上皇位。
宋朝的继承制度更是不稳定。太祖驾崩,当时有两个儿子,但宋皇后派出去请的是小儿子来继位,结果太监自己做主找来了太祖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的晋王,后来的太宗。太宗的大儿子早死,二儿子楚王元佐精神有问题,最后是三儿子继位,也就是宋真宗。
宋神宗死后,继位的是当时还在世的儿子中年长的哲宗,哲宗死后无子。如果正常来说,那么最合适的继承人应当是哲宗的同母弟弟,但神宗的皇后说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儿子,立谁都一样,最后是选择了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最后北宋就在宋徽宗手上走向了灭亡。
尤其是在君主本人的继承人先于君主去世的情况下,如何确立下一步的继承人,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一般而言,如果嫡长子去世,那么应当是其他嫡子依次获得机会,而不会选择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君主的孙子为继承人。但极端情况下,也可以这么干,而且有成功的先例。
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还在世的时候,他之前确立的太子就已去世,所以他又立太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为皇太孙,确立为继承人。忽必烈死后,孙子登基,也就是元成宗。这个继承过程是比较顺当的。
朱元璋早在称吴王的时候,就已经确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登基称帝之后依然立朱标为太子,他也一直是把朱标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朱标死时,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依次是秦王和晋王,都还在,但朱元璋并未考虑过以他们为嗣,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主要的原因是秦王和晋王无宠,朱元璋还曾要绳之以法,是太子朱标求情,才得以免予处罚。朱标的长子也早早夭折了,接下来就是朱允文。
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中还在世的,以燕王朱棣最为年长,宁王朱权也在朱元璋时期曾多次奉命率军出征,都是年长而且富于政治和军事经验的。朱允文生长于深宫之中,诸王又按照朱元璋的规定,给予一定数量的护卫,也就是军队,是不容易被制约的。朱允文继位后急于削藩,激化了和诸王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靖难之役,实际上就是内战。
因为朱棣本人是以藩王造反成功登上帝位的,所以他生前,就想废黜朱元璋确立的世子仁宗,另立他喜欢的二儿子高煦为嗣,但最后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没有变更。朱棣死后,太子继位为仁宗,不久就病死。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后,高煦谋反,宣宗亲征进行了镇压。
但在这次藩王谋反之后,明朝实际上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执行的,很多时候其实都是长子继承制。这个做法逐步成为僵化的规定,到万历时期,因为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福王为太子而大臣反对,造成万历和朝臣长达三十年的对立僵局,明朝的内政也在这个皇帝与大臣相互对峙的格局中逐步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