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答卷真迹:全篇两千多字无一失误,笔迹像是印刷出来的
科举取士兴起于隋朝,经过唐朝时期的完善,最终成为了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相较于世官制、察举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科举制前后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为封建政治体系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
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封建王朝,这皆有赖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可以说除了宋朝时期的读书人之外,明朝的读书人幸福感也非常高。
因为他们既不用交人头税,而且只要读书就会有“俸禄”,包括粮食供给和学费补助等。这其实就为明朝政府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
第一、古代状元乃人中龙凤,才学见识皆一流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第一名,按照当时的说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第一名皆称为“元”。例如,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而殿试第一则自然称状元。
明朝读书人地位非常高,这就使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据史料记载,明朝一共举行了90次科举考试,一共选拔出了90位状元郎,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才俊。
这一点从明朝状元试卷真迹中略见一斑,有一位明朝状元的殿试答卷,条理清晰、思路缜密、观点明确。
最重要的是全文两千多字,竟然没有一处语病、错别字,而且简直就是一副工整大气的书法作品,笔迹像是印刷出来的。
第二、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试卷,答题者为赵秉忠
提及赵秉忠可能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但是若要谈起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朝状元试卷,恐怕很多热爱历史的人都会赞叹不已。
因为这份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试卷,就是这位赵秉忠高中状元时的真迹。目前,这份万历殿试试卷收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公元1598年二十五岁的赵秉忠,告别青州府益都县的家人,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这位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青年学子,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或许他并未想到能中状元,但是殿试前三甲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一年万历皇帝开科取士,赵秉忠信心满满的参加了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如今大家看到的这幅状元殿试真迹,乃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在1983年是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的。作为目前唯一的明代状元试卷真迹,早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了。
纵观12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历史,历朝历代的文武状元仅有770余人,可以说能够考中状元的人皆为凤毛麟角。
而很多状元的试卷早已没入了历史尘埃,唯有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试卷,完好无缺的保存了下来。
抛却它的历史价值不讲,单从工整、清晰、大气的字体上来看,简直就像印刷的艺术品一样。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古代状元,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他们还是伟大的书法家。
第三、赵秉忠状元试卷写了什么
能够成为明朝状元绝非易事,尤其是能够让皇帝颔首称是的更不多见。想必当年万历皇帝看到赵秉忠的试卷之后,也一定是眼前一亮,并被他的才学和论点所吸引,才会钦点他为当年的殿试状元。
赵秉忠的状元试卷“臣对”、“臣闻”两大部分,可以说引经据典、思路新奇,同时,还对当时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和建议,最为重要的是他即位崇拜明太祖朱元璋。但是却并没有阿谀逢迎、溜须拍马,只是客观冷静的阐述自己的崇拜之情。
题目很“套路”答得却很优秀,当年的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其实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老套路。
看到试题之后赵秉忠写道:“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既总结了历史又结合了现实,最重要的是还展望了一下未来。并直截了当的写出了治国安邦的方法,“天人合一,忠君爱国爱民,依法治国”。
这种直言敢谏的做法,让万历皇帝甚为欣喜,所以他成为状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际上赵秉忠之所以敢这样做,原因就在于明朝文人、文官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限制皇权的地步。从朱元璋开始就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致使很多文臣以顶撞皇帝为荣。
结 语
回过头来再继续聊一聊赵秉忠的状元试卷,可以说这份试卷一定打动了万历皇帝。除了文采斐然、有理有据、论调新颖之外,可能还与卷面加分息息相关。
因为这份状元试卷不仅字体大气、漂亮,最重要的是全文没有出现涂抹的现象,所以让现代人认为这就是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