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只是个原则,真正执行的没几个朝代
中国古代的继承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的,有嫡子,当然是嫡长子继承,没有嫡子,就是长子继承制,谁年长谁继承。皇位继承是这样的规则,世袭王侯如此,士大夫和地主家的继承也是这个原则。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和袁术兄弟,袁绍因为是庶出,又过继给了大伯,所以袁术就看不起袁绍。而且,不仅在袁家的嫡长子袁基和袁隗一起被杀后,袁术以汝南袁氏正统继承人自居,袁家其他人也是这么看的。袁术麾下就有一些袁氏宗族一直跟着他,从南阳一直到淮南,而袁绍麾下并没有其他袁氏宗族的人的记载。
这也就是所谓的子凭母贵。但如果没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或者王侯、士大夫的正室没有儿子,那么就是长子继承制。而且,除了正室之外,其他所有嫔妃、宫女所生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是庶出,不分贵贱,继承权都是一样的。比如万历的皇后无子,他最宠爱的郑贵妃生了福王,万历一直想废黜庶长子常洛,朝臣就一直反对,万历最后也不得不同意立常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
又比如宋神宗的皇后向皇后无子,所以神宗所有的皇子都是庶出。神宗驾崩时,由皇子中最年长的哲宗继位。哲宗驾崩时也很年轻,也没有儿子。哲宗有一个同母弟,当时大臣章惇等人认为应该由哲宗的同母弟赵似继位,因为血缘上距离哲宗更近一些。但向皇后表示反对,强调“老身无子”。
向皇后的意思就是,我作为皇后,没有儿子,那么其他儿子都是先帝庶子,不分贵贱,虽然哲宗有个同母弟,但他的地位也并不比其他庶子高贵,继承权也不能优先于其他人。这个理由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其他大臣都无法有效反驳,最后也只能同意由端王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徽宗赵佶。
世袭王侯家也是一样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比如《红楼梦》里的探春和贾环是赵姨娘生的,赵姨娘是丫鬟出身,所以地位非常低,甚至还不如袭人这种大丫头的地位高,月钱也只有袭人的一半,只大约相当于晴雯的水平。但探春和贾环都是正常的贾府公子小姐,探春与迎春、惜春都是一样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她母亲身份低贱的影响。
但大多数朝代都并不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废长立幼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唐朝就出现过多次喋血宫闱的事情,到了宋朝,也出现了多次废长立幼的情况。比如宋太祖死后,当时的皇后派太监去召来准备继位的是太祖的次子德芳,而不是当时更加年长的长子德昭。太宗也是跳过了更加年长的二儿子,而是直接选立了三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真宗。到南宋的时候,孝宗也同样跳过了还在世的长子,而直接立光宗为太子。
明朝是最为规范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明朝的绝大多数皇帝都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出身,很多皇帝的母亲出身都非常低微,生前也不得宠,而且不少皇帝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比如孝宗的母亲纪氏是被抄家时没入宫中的,只是地位很低的宫女。光宗常洛的母亲也是在郑贵妃的逼迫之下早死,熹宗天启帝的母亲也被凌殴致死,崇祯也是没见过自己的生母。
相对来说,只有清朝的皇位继承是个例外,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按照所谓的择贤而立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无论是不是嫡子,哪怕母亲出身再低微、卑贱,只要是皇帝的儿子,都是一样的,都可以进入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由在位的皇帝在其中选择他认为贤明的一个来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