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和诗词创作的关系
李洪起
学习对联对诗词创作的帮助,最为关键的体现,是诗词格律形成之后应用对偶词句形式达到了顶峰。
一方面,汉字与汉语的特点,造就了对偶,也为造就诗词的韵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中国的汉字,一字一音,并且个字在特定的场合当中都有自己的单独的意义,并且它的形状都是相同的--方块字形,能够在字数、字音、字义上相对起来。而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从而也造就了音律美。
另一方面,从有记录的诗经开始对偶现象就已经在使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人之迟暮。”虽然对偶在这个时候很难,到了汉赋时,已经大量使用对偶了。以至南北朝民歌到了隋唐的辞赋,是以对偶为主要词句形式的骈四俪六的文体,称之为四六骈文。骈文体从南北朝以下直到民国初年,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说,骈文体对对偶的产生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骈文体中,由于词性没有规定。格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对联有些也留着这样的影子。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从全篇来说固然大部分是对偶的,但出现两个相同的虚字相对,终究被认为对仗不工。
再则,从与之息息相关的律诗形成发展看:
(1)近体律诗格律的规定 为逐步规范对联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尤其是律诗当中'对仗’的运用,直接让对联有了依据. 骈体文中容许虚词可以不在对仗之列,近体诗中却绝对不行。
(2) 对对子和撰写对联时,每个字发音是平声还是仄声,乃是基本上根据唐代的诗韵,也就是唐朝人的发音。自唐代以下,创作诗文用韵,特别是近体诗调平仄,每朝都公布钦定的韵书,以为准绳。
对于律诗词而言,对联短小,只有上下两句,但是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和诗词一样,直接反应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浓缩的代表,精华的精华,所以又称为“诗中之诗”。但是没有内涵的作品是空洞的,不能体现其艺术魅力的。
综上所述,对联是一较比较平常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好它,可以使人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素养。学好对联就能对诗律具备能初步运用的能力,对平仄、对仗、修辞都会有水到渠成之感。 学好对联 对诗词创作都有自然而然地形成内在神韵之功效。
当然,对联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也有对仗的要求,关于词的的对仗,具体到某个词牌中时,有时并不太严格,往往没有非对仗不可的限定。比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比如:
山抺微云;
天连衰草。
可是许多词家却常常在不是非要对仗之处也对上了。这就要求词人的才学积累了。
李洪起,网名洪波湧起。50年代生于沈阳。退休后开始研习诗词楹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國楹联学会会员、鞍山市诗词学会外埠会员、沈阳市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辽宁工作室副主编、北梦南缘文学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