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上)|绘画|山水画|中国画|八大山人|画家|黄朴存

  

  ——东西方绘画观看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应该都去过西方的美术馆,或旅游或工作,看一看诸如法国的卢浮宫、奥赛,美国的大都会等等。大家能感受到,西方的绘画和东方的,或者说中国画,有明显的差异。

  什么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观看方式的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观看绘画,东方和西方有什么不一样?

  

  竹石图 郑板桥 清

  1/ 差异

  我们今天不往深聊,不去深究“观看方式不同”的深层逻辑,从文化、哲学、历史来谈,那样题太大。一是说不完,二也不容易说清楚。另外,我们今天也不谈特例,只是说说普遍现象。

  

  事茗图 唐寅 明

  简单的说,西方人观看的是“图像的记录”,中国人观看的“图像的寓意”。这是东西方观看绘画最大的差异。字面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有没有道理呢?下面我们慢慢聊,大家看看是不是有道理。需要说明的是,我讲的理论,不是别人的,当然也不是在书本里能够看到的,它是我自己的思考。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元

  大家想想中国画,一说到中国画我们想到的是什么?齐白石、张大千,知道多一点的还有傅抱石、黄宾虹。往清代有郑板桥、八大山人,明代有唐伯虎,元代有黄公望和他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后俩都被拍过电影,关于唐伯虎的还不止一部,当然都是戏说。

  再往前说到宋,有中国山水最伟大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画在绢帛上的作品,是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御龙图》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 \ 早 春 图 郭熙 宋

  大家再想想你们心目中的西画。

  注意,西方绘画,我们以1839年为界,把它分做两部分。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年有一个重要的科技发明,照相机。照相机的出现,让西方人观看绘画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为什么,后面我再解释。所以今天我说中西绘画的比较,这里的西方绘画,主要指1839年前的西方绘画,也就是大家最初知道的西方古典绘画。

  

  1945年 蒙娜丽莎 二战后重归卢浮宫

  最有名的当然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大卫的《马拉之死》、安格尔的《大宫女》。

  

  

  我们列了这么多东西绘画中最著名的画家和作品,大家细想一下它们的差异性。

  通常我们一说“绘画”,就会想到博物馆、美术馆里,那些都被称为艺术的绘画。这样的思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卢浮宫里的作品都是为了成为艺术,为了挂在美术馆而创作的。另一方面,“艺术”的概念,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较清晰的界定,大家都在乱用。因为不清晰,所以,画家想画“很艺术”的画,观看者想看“很艺术”的作品,这样的表达,其实是不知所云的。

  

  现实的情况是,卢浮宫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为美术馆创作的。这些作品不是为抽象的“艺术”而创作的。它们当初都是像定制商品一样,被创作,或者说被生产出来的。每件作品的创作,都有具体的目的,或者说,每一幅作品都有它自身的功能。

  

  颓废的罗马人 库迪尔

  今天,这些作品放在美术馆里,已经完全脱离了它们最初的创作生态。也因此,观众很难去体会作品最初的目的与功能。

  如果我们把那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把它们放在历史中,放在它们最初的生态圈中,它们不过是“为视觉服务而生产的图像”。当然,文化不一样,需求也就不一样,生产的图像也就不一样。

  这就有了前面我提到的,“图像的记录”与“图像的寓意”这样的差异。下面我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差异。

  2 / 中国画——图像的寓意

  

  先说远一点。今天一说丰盛的美食,就说饕餮盛宴。饕餮是什么?青铜器上的图像,一种怪兽,是吗?当然不是,可以说,饕餮图像是从宋代开始,因为不理解图像的意义,而给出的一种误读。具体怎么解读,今天不展开说。

  简单说,饕餮图像是天极符号、天极神符和苍龙三种图形的集合。有着这种图像的青铜礼器,在祭祀中通过巫觋(男女巫师),可以成为交通天地的路径。通俗的说,就是升天的通道。

  

  御龙图 汉

  再看看那幅汉代的帛画《御龙图》,是苍龙帮助人升天。这是商周青铜礼器的图像意义的延伸,但不一样。在汉代升天的仪式中,天极、天极神符和巫师都被省了。也可以说,汉代升天的技术有了进步,没有商周那么复杂了。

  我们再看两张图。这是两幅唐代敦煌的壁画。从内容上看,它们和后来的文人山水画相似度已经很高了。

  

  两幅图像很简单,都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坐在山边看太阳。有谁知道它的含义吗?

  这两幅图都是佛教经变图中的《日想观》。简单说,要想来世生在佛国极乐世界,有十六种方法,《日想观》是其一。面向西坐,看日落,感知西方极乐净土。有时会有黑、黄、白三种云遮挡太阳,这是自身的罪业显现。如果勤心忏悔,三障尽除,来生便可以去往佛国净土。

  通俗的说,这也是升天。真的能升天吗?我想大多数和我一样,是俗人。觉得升不了天,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绕了这么远,回到我们最初说的那些著名的中国画,它们有关系吗?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画或者说图像,是有寓意的,那里有我们向往的美好,有我们的理想。

  我们再来看两幅八大山人的的作品,《椿鹿图》与《桐鹤图》。

  

椿鹿图 / 桐鹤图 八大山人 清

  北大的朱良志教授对其中的《椿鹿图》有过解读。这幅作品朱教授的解释是,八大老先生不满清朝,不满这个世界,但渴望春天,渴望一个新的世界。很多人都读过,过去对八大山人画眼睛有一种解释,“叫白眼看世界”,他的作品都有一种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在其中。朱教授的解读也是这种思路。

  朱教授解读的《椿鹿图》,他应该不清楚那不是一件单幅作品,而应该有一对,另一幅是《桐鹤图》。椿鹿与桐鹤,取"六合同春"之意。"六合同春"乃天地四方同为春天。这不是对社会的批判,而是对天下繁荣昌盛的赞美。这是不是打破了我们对八大山人的固有印象?明朝皇室后裔,赞美清朝繁荣昌盛?这只能说,我们固有的认识过于简单,概念化了。

  这里的“六”与“鹿”(在南方,至今此二字同音)、 “合”与“鹤”、“同”与“桐”、 “春”与“椿”,皆为谐音。 “六合同春”的装饰图案在明代已经流行 ,到清初八大山人的年代,其寓意开始迎合官场风气。 鹤,一品官服之鸟。 鹿,取”禄”之意。 春为开始。 “鹤、鹿、桐、椿”的图像连在一起,就是封爵加禄,官运亨通的开始。 这样的作品,应该多为官场中人所喜爱。 "六合同春"在今天,还有贺寿之意,因为,鹤,鹿是祥瑞之物,原本就有长寿的寓意。

  大家是否能够发现,我们在观看商周的青铜图像和八大山人创作的图像时,有一个相通的脉络?

  这些图像都承载了某种功能。古人或许相信图像具有巫的功能,能成为去往美好世界的通道。到后来大家不再相信,图像功能留存下的,只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一种对美好向往的寓意。

  我想,商代贵族相信,天极和苍龙通过巫师是可以形成升天的通道。到秦代已经没有人真信了,不然秦始皇也不会在地底下放上千军万马,这么多人怎么带上天?在秦代的青铜鼎上,饕餮图像基本已经消失,天极与天极神符当然也不存在了。天极是那个被称为饕餮图像中间的那个菱形。

  到了八大山人的清代,不会有人相信,挂两幅《六合同春》图就能“官运亨通,封爵加禄”,但寓意美好生活的功能是有的。大家要注意到,这是最主要的,中国人观看绘画,或者说观看图像,一直延续着这一思维特征。

  一说到中国画,我们就想到中国山水画,山水画是在表达什么?

  我们把黄宾虹作为近代最后一位传统山水的大家,他的笔墨有非凡的高度,但黄宾虹的山水就像秦汉的青铜鼎,铸鼎最初的目的已经搞不清楚了。青铜鼎在商代不单是礼器,可以说还是神器,有巫的功能。同样,山水画有它自身的功能,欣赏笔墨那是很次要的。

  从宋到明代,我们先看看山水画都画了些什么?

  

  高山流水、深山古寺、松下清谈、携琴访友、寒江独钓、兰亭修契、桃源问津等等,所有这些是什么?是古代文人高士的理想居住环境与生活状态。所以看山水不是看风景,更不是看笔墨,而是看理想。山水画中寄寓着文人的生活理想。

  

  当然,古代的文官集团今天已经没有了,今天的知识阶层和权力阶层还是这样看待理想生活吗?很少了,所以,山水画逐渐开始没落。

  从明代开始,中国画的花鸟画在逐渐兴盛。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有松、竹、荷,这样的题材,其实大家观看的还是寓意。这种变化应该和城市化、商业化有关。商人和市民阶层没有文人的理想那么高。他们离不开城市。所以,像苏东坡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成为了想像中的美好生活。

  

  庭竹春雪 2019

  3 / 西画——图像的记录

  我们回头再看西方绘画。早年说西洋绘画,油画,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写实。

  想一想前面列的最有名的那些西方大师。《创世纪》、《雅典学院》、《浪子回头》、《自由领导人民》,什么感觉?当然很写实。就像有人亲临现场,拿着相机,或者手机拍出来的。当然《自由领导人民》拍的是化妆表演。

  

  马拉之死 达维特

  记录历史,或者记录想像中的历史,这是西方绘画的主要功能。《创世纪》、《浪子回头》是记录想像中的宗教历史,《马拉之死》、《自由领导人民》是法国革命史,《雅典学院》是理想中的盛世英雄联盟。

  中国画中有没有以图像记录为主要功能的绘画呢?当然有。《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今天当然是国宝了,但它们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是主流,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度也比较低。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宋

  图像的记录在西方还有重要的一类,肖像画。《蒙娜丽莎》是最著名的代表。我们可以再看看拉斐尔的《肖像》,德国宫廷画家丢勒的《自画像》,还有,差不多略晚一点中国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像》。

  

  可以说,在还原历史真实的样子,在这一方面,西方绘画做的要好太多。所以,当年徐悲鸿、林风眠要去西方学习绘画。学什么?学习这套写实的技术。

  所以,我们看西方古典绘画,是在欣赏这一整套造型坚实又唯美的绘画技术,以及它们记录的历史。

  前面留了一个问题,西方绘画分上下场,分界点在1839年,因为这一年照相机诞生了。

  

  小丑摄影师 纳达尔

  西方绘画不是以记录历史见长吗?现在照相机,还有不久后诞生的摄像机做得更好,性价比也更高。从此,绘画的图像记录功能逐渐失去了价值,画家的饭碗被砸了。

  上面图片的摄影师纳达尔,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摄影师。他原本是个画家,画一种有特殊功能的细密画。照相机让整个细密画行业消失了,当然也砸了他画家的饭碗,他只好改行做摄影师。

  危机时刻,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挽救了绘画。于是,西方绘画放弃了图像记录的方式,改为了表现,表现自我、表现抽象的理念、表现思想和观念。于是,就有了梵高、毕加索、波洛克这些被统称为现代派画家。关于西方绘画的下半场,我这里就不讲了,那又是一个庞大的话题。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前面所说的,东西方绘画观看的差异性,寓意与记录。

  ( 本文由在“庐灵文化“上的讲座讲稿整理而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