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变》:二十四年中的变与不变
1063——1086,作者赵冬梅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必然有其特殊意蕴——宋仁宗之后的朝政就一路悲歌下行,哪怕在人文领域卓越建树也难以掩盖其政治上的颓势。文字浅显易懂,故事从英宗在忍辱负重多年后即位讲起,一直到司马光去世,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铺陈故事,有叙史实的直白陈述,也带有画龙点睛的哲理思考,将视野放置于整个时代语境之中,不拘于刻板的历史人物,不束于文史现行的观点,读来多有沧桑之感,唏嘘之叹。
还是要从作者所陈述的大背景来深究:一者为何要在故纸堆中翻箱倒柜地搜取这段过往?二者这段历史对于当下时代与个体的反求诸已又是什么?
▲《大宋之变》书影
讲过去就是在预言未来,关照当下就是在回应过去,展望未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平民,无一人不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司马光作为男一号,是书里的核心人物,或者说他的政治生涯是一个时间轴,从他个人散落开了这24年的朝政的政治走向。学而优则仕,这是知识分子的宿命,于是也就有了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推陈的各种主张。于私,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公,想要造福苍生,他们都想在一片颓势中找到逆争上游的可能性,努力却又明显感觉不对路,这就是困惑的缘起。
挣扎与困顿、希望与觉醒,囚禁着各种矛盾,之下便是各种强进蓄势而发的力量,或爆发或湮灭。君臣之间本该有的互相扶持,却成为角力的抗争。于是,振兴沦为空谈,制度成为形式,就如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有一些在宋朝建国以来发展出来的好东西,在这24年间发生了质变,比如台谏官制度、科举制度,比如理应恪守的一些儒家传统经典等。
沿着历史的时间脉络,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情,也体味着寥寥几笔记录一生的冷漠。看起来书里的每个人都是励精图治,他们似乎又在极大地企图满足自我的政治欲望,看起来为了变,而实际是为了不变,只是在各种试图改变中力量的权衡成为了核心关键。人在时间的海洋里湮灭,能够亘古恒芳的永远都是不为自己的无私。
再反观每个个体。似乎所有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因素,而也因为人这个变量,才是转机。都说,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但是我们似乎又重蹈覆辙。可是,怎样用好这个变量才是关键,所以人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需要提升,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或许懂得生而为人的意义,才不值得在人间走一遭。
变与不变都是变。前面两个“变”与“不变”是表象,最后的一个“变”才是关键核心。捏住了核心,才能破解。个中意味也只有自己才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