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华民族”的由来及其影响

“中华民族”的由来及其影响
作者:许平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起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近代“中华民族”一词刚提出时仍然指汉族,梁启超是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一词才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1912年3月,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

1928年,常燕生所写的最早以“中华民族”命名的的著作之一《中华民族小史》一书,曾做过一段重要说明,题为“中华民族之命名”是这么讲的:

“民族之名多因时代递嬗,因时制宜,无一定之专称。非若国家之名用于外交,须有一定之名称也。中国自昔为大一统之国,只有朝代之名,尚无国名。至清室推翻,始有中华民国之民也出现。

国民既无一定,民族之名更不统一。或曰夏,或曰华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然夏、汉唐皆朝代之名,非民族之名。惟‘中华’二字,既为今日民国命名所采用,且其含义广大,较之其他名义之偏而不全者最为适当,故朽采用焉……

惟今日普通习惯,以汉族与其他满、蒙诸族之名并列,苟仅以汉族代表其他民族,易滋误会,且汉本朝代之名,用之民族,亦未妥洽,不若‘中华民族’之名无弊也。”

国民政府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介绍中华民族的:

“中华民族在上古称曰华曰夏,又称诸华,诸夏,或合称华夏。因为古代建国的中心在今陕甘肃一带,那里有著名的山叫华山,有著名的水叫夏水,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作华夏。

中华民族除华夏通称外,还有以朝代为名的,如秦、汉、唐、蒙古等。是因为这几代国力很强,外方便以朝代的名称作为我们的族名。到了民国,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建立共和国,为‘中’字最正,‘华’字最美,且有历史意义,所以正式定我们的族名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经过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族临时约法》中,又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各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民国时期的五色旗就是这一思想的象征。中华民国的国号也对中华之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为“五族同一”。这一观念形成于民族危亡关头的“抗战时期”。

1938年4月,蒙古族代表巴文峻、达密琳多尔济等,藏族代表贡觉仲尼、罗桑坚赞等,新疆回族代表尧乐博士、麦斯武德、艾沙等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宣称国内各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的同胞深情。

在抗战时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中华民族的复兴》,歌词写道:“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复兴,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前进。哪一个富强的国家没有受过苦难?哪一个伟大的民族没有经过战争?苦难使我们的国家进步,战争使我们的民族年青。在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在我们的眼前充满光明。谁说这国家到了危亡的时候,谁说这民族到了衰老的年龄。看吧!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在苦难中复兴。”

战争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磨难使中华民族更加坚韧!

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这是对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期盼与呼唤。可见当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书写及其内在激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一致认同中华民族代表全体中国人这个概念。“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凝聚和推动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标志性。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一词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说:“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在近代走向了沉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再次走向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二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三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立足点。”

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他还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党的十九大,以核心的党中央在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华民族”宏伟的蓝图已经描就,愿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华夏巨龙腾飞之日,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我们充满期待,更充满信心!

【作者简介】许平,1965年10月生,江苏靖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军事学学士,从军20年,转业后从事经济工作,爱好读书和文字,涉略广泛,每年阅读量逾二千万字,已撰写读书笔记、心得和人生悟语百余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