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流落街头的签名本(淘书看世界之七)

在笔者的藏书中,有不少有作者本人的签名。这些签名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送给笔者本人的,一种则是作者送给别人,被笔者在旧书店里或旧书网上淘到的。

梅节先生题赠笔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第一种十分常见,没什么稀奇的,只要多认识几个爱码字、爱出书的朋友,就能不断收到。倒是第二种有不少可说之处,由此可见其背后写书人和读书人颇为复杂、微妙的心态。

一般说来,出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否则尽可以烂在肚子里,不必写出来。一本书出版后,除了在书店出售外,作者总是要再买上一些签名送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具体的动机则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奉赠前辈请教,有的是送给同行交流,有的是请人写书评,有的是向领导邀功,有的则是为了炫耀显摆。

黄宗江先生题赠笔者《我的坦白书:黄宗江自述》。

特别是为评职称、为出名买书号自己包销的那种,作者更是喜欢签名送人。原因很简单,家里堆放了成百上千本,实在是占地方,只能是逢人必送,巴不得赶快把书处理完。

因为送书的动机和对象不同,加上书的质量良莠不齐,那些签名本赠书的命运自然也就迥异。送给同行或爱书者的,大多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和妥善的保存,说不定人家赞赏之余还会写上一篇书评表扬推荐一番,这自然是意外收获。

郭沫若送人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笔者从废品收购车上淘到。

当然如果书的质量太差,水分过多,则很有可能被受赠者一怒之下当废纸处理掉。

书尽管写得不错,但如果所送非人,明珠暗投,也难免落个与废纸同伍、流落街头的命运。可见书不能不送,也不可乱送,否则自取其辱,怨不得别人。

可见在作者与受赠者之间,任何一方出了问题,赠书都有被扫地出门的可能。

笔者送给陈大康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目前正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出售。

当然,被卖掉的书并非一定都是文字垃圾,因为不喜欢或看不懂,或者搬家、家里面没有地方放,将人家的赠书卖掉,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没什么可指责的,毕竟它可以将书转到真正需要者的手上。

这本送戴处长的《施耐庵研究续编》被笔者在旧书店淘到,夹在书里的还有一封作者给戴处长的书信。

赠书被卖掉,作者自然不会开心,如果被卖到旧书店,还可以接受。他们最怕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书被送到废品收购站,那可就真的暗无天日了。

作为受赠者,也要体谅人家作者写书、送书的苦心,即便处理掉,也可以采用一种较为妥善、让作者不太寒心的方式,比如把签名的地方涂掉或撕掉。

这本笔者送给某人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目前正在孔夫子旧书网出售。

一卖一买之间,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旧书店的老板们,他们喜欢把这类作者签名本当贵重书来卖,特别是那些有些名气的作者的签名本,标价通常比书的正常定价要高出许多。也正是这些旧书老板们,为作者与爱书者牵线搭桥,促进了书的流通和传播。

笔者的这个题赠本《梦断灵山》也在孔夫子旧书网出售,应该是这家书店老板马睿多年前向笔者求的,没想到他还留有后手。

记得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旧书摊上买到自己签名的赠书后,再签一次名,重新送给那位卖书者,这是人生一大乐事。

贾平凹先生题赠笔者《带灯》。

其实,这真的没有什么可乐的。看着人家惊讶尴尬的脸色,固然会有些喜剧效果,但在作者本人,也难免无自知之明之讥,因为并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喜欢你贾平凹写的书。

冯其庸先生题赠笔者《石头记脂本研究》。

倒是冯其庸先生的做法更有趣一些,他的一幅画得颇为用心的画作被受赠者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朋友出高价买到后,随即转赠冯先生。冯先生则把画作挂在自己家里独自欣赏,有时还当作一件趣事讲给来访者。

趣事归趣事,估计那位卖画者从此再也得不到冯先生惠赠的画作了。

(0)

相关推荐

  • 布衣书局胡同:我在何兆武先生家收旧书

    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岁.何兆武先生于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 ...

  • 所有爱书人、藏书人的担忧:现在我老了,该把它们送给谁呢?

    作者 | 鸿影藏书阁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理论物理学研随笔>作者范洪义,他在<前言>中自称是"科技界的垦荒者","又是个文学爱好者 ...

  • 一叶书香之(1)《书衣文录》

    一叶书香之(1)<书衣文录> 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用印刷厂包装书的牛皮纸做成书套(包的书皮),把自己的书细心地包起来,并且用毛笔在书套上写下一段该书或者跟书相关的文字,记录下 ...

  • 苗怀明:印数少的书(淘书看世界之九)

    一本书印数的多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内容和水准固然重要,书名之类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珍本禁毁小说大观> 比如萧相恺先生的<稗海访书录>一书,记录其为编撰<中国通俗小说 ...

  • 苗怀明:结缘网络淘旧书(淘书看世界之八)

    四百多张汇款单,两万多元书款,上千册来自四面八方的图书,一批至今未曾谋面的书友以及围绕买书.读书所发生的一系列或庄或谐的故事--这是笔者两年多来网络淘书的一份真实记录,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 笔 ...

  • 苗怀明:琉璃厂的黄昏——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淘书看世界之六)

    曾经是古旧书店云集.珍本秘籍叠出的北京琉璃厂不仅盛况早已不再,而且也已逐渐从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淡出,这话可能说得有些偏激或过分,但它确实道出了北京琉璃厂在现时的尴尬生存境地. 昔日的琉璃厂 如今,全 ...

  • 苗怀明:马来西亚淘书记(淘书看世界之五)

            到异国它乡去了近一个月,没带回什么土特产,倒背了一大堆中国旧书回来,我的马来西亚之行也因此算是有了一点特色. 比起前些年,如今出国可是容易多了,即使没有探亲.留学的机会,只要有钱,想到 ...

  • 苗怀明:旧书业的凄凉守望——想起老姚(淘书看世界之四)

    短平的头发,厚厚的镜片,身材高大,背微有些驼,六十来岁的年纪,温和.斯文,像个文弱书生,或坐在店里看书,或忙于整理书架.这大概是我对老姚的全部印象. 称老姚固然是出于礼貌,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直到目前 ...

  • 苗怀明:一生运命寄旧籍(淘书看世界之三)

    认识花猫(准确地说是花脚猫)是在2002年夏天,当时大家都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版玩,网络售书刚刚起步,花猫是第一批网上售书者. 那时候的花猫与其说是一只猫,不如说是一只鸟,整天唧唧喳喳的,灌水的热情明 ...

  • 苗怀明:曾做偷书贼(淘书看世界之二)

    上大学那阵子真的很穷,父亲整天省吃俭用,每月也只能给我寄个二.三十块钱,临毕业前花钱多的时候最多也就寄五十块.在京城这个能花钱的地方,正值能吃饭的年龄,那点在家里看来颇为奢侈的钱加上学校发的助学金,除 ...

  • 苗怀明:线装书的故事(淘书看世界之一)

    在我十年京城求学的生涯中,只见过两个来自广东的同学,老谢就是其中的一个.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广东,是因为从那个地方来京城读书的人除上海之外是最少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广东属先富起来的地区,那里同学的 ...

  • 苗怀明:一位晚明文人眼中的世界图景——从新版《夜航船》说起

    在看到新版<夜航船>之前,我是没有太多期待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社陆续推出了十来个<夜航船>读本,大多是依据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的整理本而来,有的标明出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