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辑本卷首

昔火德既衰,禹域分崩,魏武发迹谯虚,中原之州有一十二,〈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雍、凉、并、幽。〉蜀、吴两国州仅有五,〈蜀益州,吴扬、荆、交、广四州。〉虽土无二王,终殊霸业而数有五胜,运锺当途,故三国之中史事尚榷,魏为最要,然王沈《魏书》〈四十八卷。〉告成虽先,而语非实录,多为时讳;〈说见《史通》。〉孔衍、孙盛〈衍有《魏尚书》十四卷,《汉魏春秋》九卷;盛有《魏氏春秋》三十卷,《魏阳秋同异》八卷。〉为书较后,流传亦少。京兆鱼豢即身见闻,私撰《魏略》,有纪、志、传,略同班《》。陈寿《国志》后出盛行。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证诸家,豢书为多,考其记载有足贵者:曹魏有国,历年虽短,而官制、学术、典礼变两汉之旧,开晋、唐之先,中书、秘书改置令、监,综领机要权重,宰衡奏事,上闻职崇台阁,此内官制不同者一。征、镇、都督统驭数州,专威斩断迥异,单车开府置僚,俨同藩国,此外官制不同者二。

东汉经师学分古今,魏氏废学始尚词赋,继宗庄、老、轩,固齐诗亡于其时;〈《·经籍志》云齐诗亡于魏。〉春秋、公羊黜为卖饼,其他诸经同此式微,此学术不同者三。地郊致祭,配武宣后六宗,禋祀用王肃议。武帝大丧,设伎奏乐。〈《宋书·礼志》,魏武以正月崩,文帝以七月设伎乐百戏,不以丧废乐。〉明帝临御建庙称祖,〈《魏志·帝纪》,景初元年太祖庙北为祧,左文帝庙,右拟明帝,庙号曰烈祖。〉此典礼不同者四。若夫声教覃敷鞮象逖,闻倭王入贡,名传卑弥呼。〈倭人事,《魏志》最详,然《魏略》今有佚文,详《魏志》所略。〉大秦远闻,兼记诸属国,徐市所视历,甘英所未至,魏氏职方实详裨海,此四裔记载不同者五。凡此诸端。陈寿《国志》,文略事简,莫睹原委,豢《书》备有各志,今虽散佚,而《五行》、《中外》、《官礼》志尚存数条,得窥一二。《儒宗》、《清介》、《西戎》各传,赖裴注详录,藉知当时习尚,殊方传闻。

又其记载迄于陈留王奂时,《史通》谓事止明帝,殊非事实。其书自宋《太平御览》、高似孙《史略》、萧常《续后汉书》,多见征引,至元郝经《续后汉书》,兼者八录而无《魏略》诸志佚文,疑南宋时,其书不传。明陈仁锡纂《潜确类书》引《魏略》数条,不见他书,而陈自序云,读书中,秘宿承华旁求图本,或其所引《魏略》得之《永乐大典》中亦未可知。惜《大典》原书,久已散佚,无从稽核。今辑为《魏略》二十五卷,虽断简残编,未能副刘昫、薛居正新旧诸史,而遗文要证承祚《国志》,缺载良多,汇采成书足资考镜。比之北江君谟诸补志,傥亦研求乙部者之所不废乎?写稿既竟,太仓李君惠农助我校正,再更岁序,或有未是,敬佚来哲。

  • 甲子夏五,张鹏一识。

一、《魏略》一书名称卷数,诸家互异。《隋志》“鱼豢《典略》八十九卷”;《旧唐志》“《典略》五十卷,《魏略》三十八卷”;《新唐志》“《魏略》五十卷”;郑樵《通志》、高似孙《史略》皆云《魏略》五十卷;《太平御览》书目有鱼豢《魏典略》,有《魏旧志》;《世说新语》、裴松之《三国志注》暨《初学记》、《北堂书钞》皆《魏略》、《典略》互见。章宗源《隋志考证》以《魏略》、《典略》为二书,考其致误之由,盖出于唐以后。案唐人丘悦著关中、邺都、江南《三国典略》二十卷,后人或误三国为魏、蜀、吴,因以《三国典略》谓即《魏略》,非仅如章氏之说,始误于明人也。《初学记》二九卷引鱼豢《典略》神马者河之精一条,《御览》书目又于鱼豢《魏略》、《典略》后次以《三国典略》,是其明证。刘知几《史通》有《魏略》无《典略》,可据也。故是编即,定名曰“魏略辑本”。

一、辑本引《魏略》,以裴注为主,裴注所引各条诸书同引者,不再采入。其各书所引,有与裴氏注详略异同者,仍注明本条之下。

一、辑本所引原文,有语气截断猝难解悉者,即于本条后加案语略为注明,俾读者易于解索。

一、《魏略》本文,除裴注外,有载《魏志》显有可证者,如《贾诩传》,裴松引《魏略》文帝德诩之对云云,诩对语即本传属适有所思八句,此等文义显明,即以《魏志》所引补入,加阴文白地“补”字以示区别。

一、《魏略》各传先后次序,各书无征,今以诸人时代为序,其引东汉前事实者,附于卷末以备参考。

一、唐陆龟蒙《小名录》引魏诸人事,实以裴注,考之皆《魏略》文也。宋萧常《续后汉书》所载诸人事,实与《魏志》异者,疑皆采之《魏略》,而萧《书》不注明引用书名,未敢臆断,今以《音义》中注明书名者为断,其《音义》卷二,注列裴松之引《魏略》下邳相曹豹云云,今本无此注,知萧常所见《魏略》外,又有足本《魏志》,胜于今日之本也。

一、《魏略》志传各目,除章氏考证所引者,今考《魏志》卷十二《许攸传》注有《袁绍传》,卷十《荀彧传》注有《祢衡传》,卷二十三《裴潜传》注有云《夏侯玄传》,其裴注暨各书不标传名,而首尾文义完备,知鱼氏旧传者,如《陈思王植》、〈《植传》今存四条。〉《杨修丁仪传》、《韩遂传》、《陈宫传》、《张猛传》、《崔琰〈此传不全。〉许攸娄圭传》、《阎行传》、《刘雄鸣传》、《公孙渊传》、〈《渊传》不全而有议一段,知必有传也。〉《郝昭传》、《王粲繁钦阮瑀陈琳路粹诸人传》、〈此传有传末议一段,可据。〉《孟康颜斐令孤邵传》、《田豫传》、《王象传》、〈传首有脱字。〉《张特传》、《马腾马超传》,而《张昭传》佚有议一段,皆为确证,故各标本传名也。

一、鱼氏原书志传等文,本自整齐,迨经散佚,遂至破碎,是辑载明条数,俾便寻求,非敢强为分析。

一、裴注《国志》,各本分卷不同,是辑于各条之下注明卷数,姑从监本。

一、略文段未注明出处,俾易检查,每卷题下亦为注明,间有段末漏注,检查题下即易分晓。

卷首 序 凡例 目次 附载 补鱼豢传
卷一纪 太祖〈八条〉 文帝〈十九条〉 明帝〈十二条〉 少帝芳〈一条〉
卷二志 五行志〈十二条〉 中外官志〈三十一条〉 礼志〈十二条〉 地理志〈一条〉
卷三传 武宣卞后〈四条 附卞秉 秉子兰〉 杜夫人〈一条〉 文昭甄后〈三条〉 文德郭后〈二条〉 明悼毛后〈一条〉 明元郭后郭芝〈一条〉
卷四传 任城王彰〈三条〉 陈思王植〈二条 附杨修丁仪传〉 邓王冲赵王干〈二条〉
卷五传 董卓〈六条〉 公孙瓒〈五条 附鲜于辅阎柔〉 杨秋〈一条〉 张杨〈二条〉 韩遂传 袁绍传〈四条〉 袁术〈一条〉 陈宫传 张猛传 段煨〈一条〉
卷六传 金尚〈一条〉 赵岐〈三条〉 赵戬〈二条〉 孔融〈一条〉 边让〈一条〉 孟建〈一条〉 邴原〈二条〉 平原祢衡传 崔琰许攸娄圭传 荀彧〈四条〉 贾诩〈一条〉 鲍勋〈一条〉 刘勋〈一条〉 阮[亻叕]〈一条〉
卷七传 王忠〈一条〉 张绣〈一条〉 张燕〈一条〉 阎行传 张鲁〈二条〉 刘雄鸣传 公孙渊传 程昱〈一条〉 张辽〈一条〉 徐晃〈一条〉 庞悳〈二条〉 张郃〈二条〉 臧霸〈二条〉 李通〈一条〉 郝昭传
卷八传 锺繇〈四条〉 华歆〈三条〉 王朗〈二条〉 陈群〈三条〉 徐邈〈二条〉 田豫传 王象传 辛毗〈四条〉 杨阜〈一条〉 高堂隆〈一条〉 高柔〈一条〉 马钧〈二条〉 王思弘〈一条〉
卷九传 王粲〈一条〉 繁钦阮瑀〈三条〉 陈琳〈二条〉 路粹传 刘桢〈二条〉 吴质〈五条〉
卷十传 曹爽〈传佚〉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何晏传
卷十一传 夏侯惇〈子楙 二条〉 夏侯渊〈子霸 二条〉 夏侯玄〈三条〉 夏侯儒〈一条〉 李丰张缉许允传
卷十二传 贾逵李孚杨沛传
卷十三传 苏则〈四条〉 杜畿〈子怒 五条〉 孟康〈一条〉 仓慈〈一条〉 皇甫隆〈一条〉 颜裴令狐邵传
卷十四传 徐福严干李义张既〈二条〉 游楚梁习〈一条〉 赵俨〈二条〉 裴潜〈三条〉 韩宣黄朗传
卷十五传 王凌令狐愚〈五条〉 毌丘俭〈三条〉 诸葛诞〈一条〉 张特传 焦先扈累寒贫传
卷十六传 儒宗传〈董遇 贾洪 邯郸淳 薛夏 隗禧 苏林 乐详〉
卷十七传 清介传〈常林三条 吉茂 沐并 时苗〉
卷十八传 纯固传〈脂习 王修一条 庞淯二条 文聘一条 成公英 郭宪 单固〉
卷十九传 勇侠传〈孙宾硕 祝公道二条 杨阿若 鲍出〉
卷二十传 知足传〈田畴一条 管宁二条〉 游说传〈七条〉 苛吏传〈王思一条 刘类三条〉 佞幸传〈秦朗一传 孔桂〉
卷二十一传 乌丸〈三条〉 夫馀〈四条〉 东沃沮〈一条〉 高句骊〈二条〉 濊国〈一条〉 朝鲜〈三条〉 辰韩〈二条〉 倭人〈四条〉 挹娄〈一条〉 南蛮〈三条〉
卷二十二传 西戎传〈羌 赀虏 葱茈羌 白马 黄牛羌 西域南道鄯善四属国 于寘四属国 大月氏四属国 临儿国 车离国 盘越国 中道焉耆三属国 龟兹三属国 疏勒十二属国 迤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四国 大秦国 北新道车师后部五属国 乌孙 康居 乌伊别国 柳国 岩国 奄蔡 呼得 坚昆 丁令 浑窳 屈射 丁令 隔昆 新黎 马胫 短人〉
卷二十三传 刘璋〈一条〉 刘备〈七条〉 刘禅〈二条〉 诸葛亮〈四条〉 关羽〈一条〉 马腾马超传 孟达〈一条〉 申仪传 许靖〈一条〉 宋仲子〈一条〉 魏延〈二条〉 姜维〈一条〉
卷二十四传 孙坚〈一条〉 孙权〈二条〉 孙辅〈一条〉 孙翊〈一条〉 浩周传 梁寓〈一条〉 张昭传议〈一条〉
卷二十五〈附录〉 公沙穆〈一条〉 王符〈一条〉 延笃〈一条〉 李庄〈一条〉 黄宪〈一条〉 韩攸〈一条〉 帝尧以下二十一条 〈补遗〉 文帝纪〈一条〉 刘表〈一条〉 锺毓〈一条〉 王粲〈一条〉 夫馀〈二条〉

文心雕龙》曰: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

隋书·经籍志》杂史篇:《典略》八十九卷,魏郎中鱼豢撰。

旧唐书·经籍志》正史类:《魏略》三十八卷,鱼豢撰。〈《新唐志》同。〉 杂史类:《典略》五十卷,鱼豢撰。

《唐书·艺文志》:《魏略》五十卷,鱼豢撰。

刘知几《史通·题目篇》:鱼豢、姚察著魏、梁二史,巨细毕载,芜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责实,奚其爽欤! 《称谓篇》:鱼豢、孙盛等没吴、蜀号谥,呼权、备姓名, 外篇论《古今正史》: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郑樵《通志》:《魏略》五十卷,鱼豢撰。

高似孙《史略》曰:魏氏别史五家,《魏武本纪年历》五卷;王沈《魏书》四十八卷;阴澹《魏纪》十二卷;鱼豢《魏略》五十卷;梁祚《魏国统》二十卷;何常侍《论三国志》九卷;《魏末传》二卷,隋亡。五家盖可与陈寿《志》参考而互见者,亦一时记载之隽也,而鱼豢《典略》特为有笔力。 又曰:魏、吴杂史大段瑰致掇其数辞足以知诸公辞藻之兢秀者。鱼豢《魏略》云李安国、〈丰。〉许士宗、〈允。〉阮德如、〈[亻叕]。〉荀文若〈彧。〉[1]云云,〈别详辑本本传。〉又韦昭《吴书》、环济《吴记》、张勃《吴录》,〈语略。〉方是时士爽乎,用史隳乎,守几国异政家殊俗矣。鱼豢而下各书一时之事,岂无佚于后人者,嗟夫。

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曰:《魏略》有纪、志、列传,自是正史之体。《文选·景福殿赋》注引《魏略·文纪》;〈以下节录。〉《初学记·天部》引《五行志》;《魏志》注言《魏略》佞幸篇、游说传、儒宗传、纯固传、苛吏传、清介传、勇侠传,贾逵、李孚、杨沛三人为一卷,以徐福、严干、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十人共卷;《世说·文学篇》注皆题《魏略·西戎传》;《太平御览·人事部》、《寰宇记》引莎车国事,则皆作《西域传》,豢之论赞称曰“议”,裴注多引其词,而《西域传》议尤可考见。《史通·杂说篇》注引豢叙辽东公孙之败,议为天意数语,是知王隐之称本于鱼豢。 又曰:《典略》八十九卷,《旧唐志》五十卷,愚按鱼豢《魏略》祗记曹,故以魏名,若《典略》所载惟裴松之《国志》注、章怀《后汉书》注,专引汉末及三国事,至《史记索隐·苏秦传》,〈以下节录。〉《初学记·地部》、《文部》,《艺文类聚·礼部》、《职官部》、《杂文部》、《鸟部》,《北堂书钞·帝王部》、《政术部》、《设官部》,《文选·魏都赋》、《注别赋》,《太平御览·地部》、《兵部》、《人事部》、《礼仪部》、《乐部》、《服章部》、《工艺部》、《布帛部》、《资产部》、《兽部》、《药部》皆引之,此类纪载广,体裁亦杂,与《魏略》断代为书者,一为正史,一为杂史。《隋书》阙著《魏略》。《新唐书志》阙者《典略》,惟《旧唐书志》兼载之。明人《续太平广记》误以唐丘悦《三国典略》〈丘悦《典略》乃关中、邺都、江南,非魏、蜀、吴三国也。〉合之鱼豢。近杭大宗《诸史然疑》又误以《魏略》、《典略》为一书。

杭世骏《诸史然疑》曰:《唐书志·艺文》称鱼豢《魏略》有五十卷,并不言有《典略》,《隋志》则并《魏略》,亦无《三国志》注引《魏略》,又引《典略》,即一书也,《太平御览》直称《魏典略》焉。

侯康《三国艺文志》曰:隋志无魏略而有《典略》,杭氏似并《典略》忘之要其,合二书为一,则确论也。裴注及《御览》引此书甚多,〈《史记索隐》、前后《汉书注》皆屡引之。〉辑之尚可褒然成帙。

鱼豢,京兆人。魏明帝时仕为郎中,〈《隋书·经籍志》、《史通·正史篇》。〉秩三百石。本汉五官左右中郎将之属,隶光禄勋,所谓三署郎也,以郡国孝廉与郎将、中郎,皆直宿殿门,称执戟郎。〈《越缦堂日记》。〉魏光禄勋无三署,犹置其职,殿中宿卫则归殿中将军,〈《通典》。〉郎中之职,与东汉异矣。黄初、太和中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

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八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史通·正史篇》。〉豢撰《魏略》五十卷,〈据《新唐书志》。〉有帝纪、志、传,吴、蜀两国间亦记录。〈《史通》谓豢书事止明帝,考《魏略》有司马宣王、景王之称,而懿卒于齐王嘉平二年,师卒于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又记赵王干卒,司马文王西征事,当陈留王景元二年,其书非止明帝,《史通》有误。又《晋书》,秘书监贾谧掌国史,朝廷议立《晋书》限断,中书监荀勖欲以魏正始时起,著作郎王瓒欲以魏嘉平年起。惠帝立,谧上议请从泰始为断。事下三府,谧重执奏,事遂施行,《史通》殆因勖议而致误欤。〉

豢尝问《左氏传》、齐、鲁、韩、毛四家《诗》,于同郡隗禧,又与经师弘农董遇、同郡贾洪、河东乐详、天水薛夏、陈留苏林、颍川邯郸淳书词往还。〈本书《儒宗传》。〉韦诞为鸿胪,尝答王粲、阮瑀诸人之,问于豢,〈本书王粲诸人传议。〉迨诏修祀事,豢有郊天配享等议见。《魏略·礼志》:时《左氏传》、《毛诗》行世已久,王肃以贵戚方倡异说,而豢问业隗禧,兼习齐、鲁、韩三家《诗》,〈陈乔枞《韩诗遗说考·伐檀篇》引鱼豢《佞幸传》议曰,豢说伐檀诗云云,与曹子建语合,是豢亦习《韩诗》也。〉豢亦今文学,不遂时流者也。其传桓范、李胜诸人事,时具直笔,不为司马氏讳。

豢卒当在太康以后,上距泰始禅让之初,星逾二纪而未委质新朝,故名位止此也。

  • 论曰:自司马迁著《太史公》百三十篇,其后刘向、班彪父子、冯商、冯衍诸人绩成《汉书》,西京史才盛矣哉。鱼豢生当魏世仕,非著作私成国史,可谓独步一时矣。晋以后,西河龟龙、冯翊车频、敦煌刘昞《秦纪》、《凉书》先后标录,皆豢之遗风也。《魏略》诸家评论,颇有异同,余读其佚文,胪举大概,详见辑本叙词云。

  1. ↑ 彧 此字原作为大字,今从《史略》及前文,改为小字注文。

谢谢大佬的支持!

支付宝

微信

(0)

相关推荐

  • 隋唐四猛四绝十三杰:杨广为啥并列秦琼程咬金

    隋唐四猛四绝十三杰,在不同的演义和评书中有不同的说法,秦琼在十三杰中到叨陪末座,但是前十二位基本属于虚构,有历史原型的也打不过秦琼,所以按照正史排序,秦琼是当之无愧的隋唐第一条好汉. 隋唐正史中的第一 ...

  • 魏略辑本卷第十

    <魏志>卷九以夏侯诸曹为一卷,裴注引<魏略>邓.丁.毕.李.桓.何六人于曹爽传下,今因之. 曹爽〈传佚.〉 邓飏字玄茂,南阳宛人,〈四字<世说·识览篇>注有.〉邓禹 ...

  • 魏略辑本卷第七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三辅乱,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值娄子伯为荆州遣迎北方客人:忠不欲去,因率等仵逆击之,夺其兵,聚众千馀人以归公.拜忠中郎将,从征讨.五官将知忠尝啖人,因从驾出行,令俳取冢间髑 ...

  • 魏略辑本卷第六

    金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此字衍.〉与同郡韦休甫.第五文休俱著名,号为三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术僭号,欲以尚为太尉,不敢显言,私使人讽之,尚无屈意,术亦不敢强也 ...

  • 魏略辑本卷第五

    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后汉书·董卓传>注引曰"一书出门,高获千金,下数百万 ...

  • 魏略辑本卷第三

    ← 卷第二 魏略辑本卷第三 传 三国 魏郎中京兆鱼豢撰 富平张鹏一辑 卷第四 → 姊妹计划: 数据项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 ...

  • 魏略辑本卷第二

    按<初学记>二引<魏略·五行志>大霖雨一条,又引<魏略>洛阳城东桥三柱三折一条:<御览>二九引元始元年南风大起一条:<晋书·五行志>亦引此外 ...

  • 魏略辑本卷第一

    太祖于谯东五十里泽中筑起精舍,读书,射猎,闭绝宾客,即谓之谯东.〈<太平御览>一百五九<魏略>.以下称<御览>.〉 曹操微时,人莫知之,惟桥玄见而异焉.谓曰:&qu ...

  • 净土资粮全集 6卷, 直音略训 1卷 庄广还辑(Zhu)宏校正 桐邑庄氏, 明万历28年

    <净土资粮全集>佛学典籍.凡8卷,明代庄广还居士辑,莲池大师校正,收于<卍续藏>第108册中.全书分前集.净土往生章.净土起信章.净土誓愿章.净土斋戒章.净土日课章.净土兼禅章 ...

  • 一江春水 | 魏文强春日绝句百首

    ▲ 魏文强,江西豫章人 西安美院書法碩士生 ▲▼   一江春水集序 辛丑春日,文强作絶句百首,皆温穩蓄健.凡作詩者,若非塞鬱極念,必無切沉之語,是其百首以哀婉之思,發深雋之響,三卷各描鱗爪,以其內情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