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
陆心怡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下一册册的学习有上一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前一篇的基础。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年级的升高提出渗透句子意思、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好句子语气的递进式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复读文、角色自居等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 朗读课文 统编版语文教材
朗读既是一种基础而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又是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低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将之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层递排布在阅读材料中,不同年级、不同文体,提出了螺旋上升的序列朗读要求,针对课文特点,力求一课一得。在教学时,教师该如何将教材中的理念精准落实于课堂,真正地循序渐进地指导,让学生从中有所获得?
一、厘清要素序列,明确编排意图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基本遵循着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个目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统编版语文教材根据年级的提升设计了阶梯式的目标要求,各册有所侧重,具体见表1。
(一)序列一:渗透句子意识,读出句子之间恰当的停顿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就提出“认识常用标点:逗号和句号”的要求,如《青蛙写诗》的课后习题的要求是“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认识标点,从而建立句子的概念。在建立句子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于朗读提出的要求是“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又如,《雨点儿》的课后习题的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教材遵循从认识简单标点入手,练习句子朗读,再由句到段的思路,逐步向认识自然段
过渡。
(二)序列二:读好长句子,体会不同语气
一年级下册,继续开展常用标点符号配合句子朗读的学习,难度进一步提升,要求读好长句子。如,《端午粽》课后的习题中,就有明确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句子中字词的停顿,是在语言文字理解基础之上的朗读要求。
同时,对于朗读提出了其他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问号和感叹号等。”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多想去看看》中,反复出现带有标点感叹号的句子,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习新标点,在此基础上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感叹句的练习还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要下雨了》中,目标是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通过练读带有语气词的句子,体会问句和感叹句所表达的语气。在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动物王国开大会》中,根据课文的需要,提供了以下句式:
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
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在明天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
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在明天上午八点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
大家注意,明天上午八点,在森林广场开大会,请大家准时参加!
分析这些句式,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并且是祈使句,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读好祈使句。
这些练习的安排,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训练,层次又递进了一步。
(三)序列三:读好人物对话,尝试分角色朗读
二年级上册和下册在“理解句子,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好对话,尝试分角色朗读。”这一要求在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中有了初步渗透,到了二年级则进一步提升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年级上册中出现“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并多次反复出现,如《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寒号鸟》。二年级下册则出现了“读好人物对话”的要求,如《沙滩上的童话》,再如《画杨桃》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出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朗读要求进一步加深,从读出句子的语气向体会人物的特征、处境、情感心理等发展,要求朗读时能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进一步练习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二、落实朗读指导,规划朗读策略
(一)细化要求,适度得体
1.纵向联系,重视教师的示范读
教师首先要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最重要的是读准字音,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首先,注意易读错的字词,如“因为”“结果”的读音。其次,注意轻声的读法,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中“的”要读作轻声;“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中“上”要读作轻声;等等。第三,儿化音的读法,如《我是什么》中的句子“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妈妈睡了》中的句子“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第四,注意“啊”的音变,集中见于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句式如下:
清清的水,泼啊,洒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教师要熟练掌握“啊”字前不同音素对于“啊”的读法的改变。因为“啊”的音变本身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在“啊”字上注好改变后的读音,至于原因不必解释,以突破学生朗读的一个难点。
2.横向求异,重视学生的练读
“正確、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朗读的学段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统编版语文教材纵向统整、梯度落实这一要求,每一学段都各有侧重。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相应课文的课后习题中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1)比较读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提供了“比较读”的教学策略(见图1)。
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都表达着强烈的情感,表现出种葫芦之人的自信、诧异,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透过这两句话,表达出种葫芦之人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以通过出示课后习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上下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每一组的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加强烈,此时再练习朗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情感的强烈变化。
(2)表演读
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则提供了“表演读”的教学策略(见图2)。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并进行表演,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内化,将朗读入情入境,增加了朗读过程的趣味性。本题中的词语是从狐狸带老虎吓退百兽的故事情节中提取出来的,生动地表现了老虎和狐狸的不同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通过“表演读”,可以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应分步骤进行,以降低难度,具体步骤如下:
分一分:回忆故事内容,根据文中角色,将五个词语分成两类。
想一想:这些词语出现在故事的哪些环节?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给词语排排队。
演一演:先用动作分别演一演这五个词语,然后分角色连起来表演这个故事。
(二)融合要素,丰富活动
在第一学段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应该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加以落实。根据第一学段朗读的梯度序列,二年级上册对人物角色的语气要求更加细化。以《雾在哪里》一文为例,课文着重训练的是“读好雾说话的语气”,文中共有五句雾说的话,虽然都是自言自语,但是语气有所不同。前三句,突出雾的淘气,“我”的后面可稍做停顿,语气上扬。第四句写雾不知道该藏什么了,应读出思考问题、冥思苦想的语气。第五句写雾突然有了主意,于是便自问自答,朗读时,要紧紧联系这一段雾的自我发问,读出恍然大悟、高兴的语气。
将“朗读课文”这一语文要素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初读——读正确、读流利;研读——借助理解尝试“角色自居”,着重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回读——学完一部分,整体朗读巩固。不仅如此,丰富朗读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热情,由个别读到齐读,由男女生分读到同桌互读,由领读到“开火车读”,同一语文要素在多重形式的朗读中一次次复现,不断提升學生的朗读素养。
注:本文系常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统编教材实施中低年级阅读素养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