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说要》之18——23篇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主要原文】:
1、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2、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3、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知识点】:
进一步重申了胃气的重要性。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主要原文】:
1、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2、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知识点】:
1、真脏脉产生的机理。
2、论述了五实五虚的生死见证。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主要原文】:
1、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2、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3、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知识点】:
脉诊在诊察疾病过程中的意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主要原文】:
1、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2、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3、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知识点】:
生病起于过用。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主要原文】: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2、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知识点】:
1、五脏的苦欲。
2、五味的顺逆补写。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主要原文】:
1、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2、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脏所主。
3、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4、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5、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知识点】:
论述了以下五条定义:
1、五脏所藏。
2、五脏所主。
3、五劳所伤。
4、五脏所恶。
5、五脏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