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道德经》:善者不辩,真正厉害的人,都喜欢“沉默”
一次,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很有仁德,但是口才不怎么好。”
孔子回答:“何必一定要有好口才呢?伶牙俐齿的与人辩论,会经常得罪人,让别人憎恶。如果没有仁德,口才再好,又有什么用处呢?”
可见,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本,口才是末。
如果失去了本,口才再好,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甚至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点击加载图片
不与“好辩”之人争辩
有一句话,叫“理越辩越明”。但是,辩论,也需要分人。
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你即使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也是无伤大雅的。
与他们辩论,你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与通情达理的人辩论,是一种对自我的增益。
对于无理取闹的人来说,则不然。
点击加载图片
他们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论出对错”,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字:“赢”。
你若与他们辩论,他们就会用各种荒唐的理论来与你争辩,你需要一一反驳他们。
他们的荒唐理论不断,你的反驳也就没有穷尽。
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明知道自己的理论依据是错误的,还是要拿出来与你争辩。直到你不胜其烦,投降认输,他们才会沾沾自喜、带着“胜利”的骄傲离去。
点击加载图片
此刻,你才恍然大悟,当初,为何不早早认输呢?
是啊,与只争输赢、不争对错的人,有什么可辩论的呢?
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争辩的欲望”,那么,很可能会让自己卷入其中,最终,身心俱疲。
明智之人,往往会选择早早地“认输”,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冲突,而是因为,他们知道,浪费时间在“无理取闹”的人身上,是一种愚蠢。
点击加载图片
不与“下士”争辩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就是说:“上士听了道以后,因为听懂了,所以他们就会勤勉地去实践。这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真正的知,一定会产生行。没有行得知,说明还是不知。
中士听了道以后,因为他们理解得不够深刻、彻底,所以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忘记。
下士听了道以后,因为完全听不懂,他们不会反思自己,反而会嘲笑道:哈哈,这也太荒谬了。
点击加载图片
道,就是因为太过高深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人因为不理解而嘲笑它。所以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嘲笑的原因,是无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觉得自己有理,就可以纠正别人的错误。
殊不知,愚蠢之人,从来不会接受你的“启蒙”,他们反而会“恼羞成怒”,你越对,他们就越会对你充满恶意。
对于这样的人,就收起你的“正确”吧。能给他们上课的,从来不是理论,而是“吃亏”。
等到他们吃了亏,自然会收敛起他们的“错误行为”。
点击加载图片
善者不辩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有人解释为:“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
私以为,这个善,如果解释为优秀、境界高,则更为妥当。
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真正境界高的人,不屑于争辩;喜欢与人争辩、喋喋不休的人,还是处于一个低层次的境界。”
想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人的本能,但能够克服本能,权衡利弊,最后选择沉默,则是一种智慧。
点击加载图片
郭德纲说:“冤枉你的人,比你都知道你有多冤枉。”
这个时候,你还怎么解释呢?
对于这样的人,你就是指着天,对他说,天是蓝色的,他也会告诉你,天是绿色的。
所以,算了吧。愚者喋喋不休,不断争辩,而智者,则会保持沉默,无为而治。待得时机到来,一切都将水落石出。
古人云:“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沉得住气”,善于保持沉默。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