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孝院士:洞见未来----思考医药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来源:药智网

9月18日,“2021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邀请中国工程院士刘昌孝,做了题为《洞见未来:思考医药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的视频报告。为促进交流,现将刘院士报告的主题内容报道出来,供读者参考。

近100年医药发展历程:

百年沧桑,道路曲折

报告以中国近一百年医药发展史的梳理为开始,向大家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医药发展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到创,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的竞争,从多头管理走向今天的科学管理的。世界生物医药发展仍很艰巨,近几十年除了抗癌药和免疫调节药,其他领域尚没有很大突破。与此同时,我们的研发成本不断升高,回报率却在降低,很多药上市以后没有30年拿不回成本,所以中国的新药开发要注意平衡风险,也要意识到,如今的世界格局和疫情的形式,都可能会对医药产业创新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

发展生物医药需要基础

科学、技术、专利人才都是有国界的,科学规律提供了谨慎的理由。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观察临床试验中的志愿者之前,我们无法确定一种疗法的长期安全性。药物在生产和上市过程中,如果违背科学就可能失败。在新政环境下洞见未来10年医药发展趋势:

(1)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化提升,热门药物的高度关注。

(2)大数据引导新药成本渐渐降低,导致研发竞争。

(3)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面临着同类新药和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4)断定新药开发风险加剧,投资回报更难可期。

预期未来发展必须把握挑战和发展机遇

洞见未来,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具体来看,过去十年的风雨铸就了收获。十年也意味着翻天覆地,或是颠覆性的变化。医药人在产业产品竞技中看到其他行业历史更迭兴衰的巨变。

近10年医药发展奠定了未来十年发展的基础,面对未来新的十年,我们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中国医药政策导向从过去直接鼓励产品创新,逐步升级到关注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这无疑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产业创新的价值内涵。

中国自强加快了跨国药企,拥抱中国本土创新创业的速度:从研发中心到创新中心的变化,从被动技术转移到主动技术合作,中国产业环境巨变“in china. for china”更使中国本土创新环境和临床需求发展赢得了中国庞大的创新医药市场。

未来10年,最大的挑战则是应对欧美日企业的直接国内竞争与全球竞争。

在新政环境下,洞见未来10年医药发展趋势:

  • 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化提升,热门药物的高度关注。

  • 大数据引导新药成本渐渐降低,导致研发竞争。

  • 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面临着同类新药和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 断定新药开发风险加剧,投资回报更难可期。

未来10年三大预言,是产业必须转型发展:(1)大型药企的概念将不复“存在”。(2)药企收入将不再仅仅依赖药品“销售”。(4)随着国际合作趋势加强,应对行业的“合作”问题,可能会从零开始,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产业系统;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Science 公布的125个科学问题,11个医学与健康问题:一是流行病预测,二是病毒性感染,三是疫苗的研发,四是创新药设计,五是抗生素耐药等问题都与传染病有关。

针对国家防控疫情传染病的需求,讨论四方面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问题,针对抗病毒药物创新发展的需求,论述一些研发的科学问题。

在技术上,继艾滋病鸡尾酒药物和丙肝治愈药之后,生物医药在新冠的推动下,可能会迎来第三次抗病毒药物的高潮。应采用多种形式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克服大而全,建立全新的产业研发系统。在细分的病毒领域中,艾滋病毒的糖基化位点是20到22个位点,而新冠病毒是65-70个,是艾滋的三倍。这意味着新冠可能随便换几个马甲我们就抓不到它了,这可能在诊断时造成漏点。“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科学的问题需要考虑,对于新冠疫苗的真实世界研究,必须能够表明它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病毒载量及症状时间和程度。抗病毒新药从发现到开发也需要得到成药性证实。

(2)对于艾滋病也有极大难题需要攻克,一是天生有逆转录能力,能逃避免疫系统追杀;二是复制能力强,数量不断增加;三是高度变异性,很难有跟得上HIV变异速度的中和抗体对其进行攻击。艾滋病与宿主间还有个黑洞,HIV自然感染难以使宿主获得保护性免疫,这点又和乙肝不同。“目前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模式出现,能够判断药物的有效、无效或者耐药,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和产业研究专家,能够去验证它,可能会有收效。”

(3)对于乙肝病毒,最难做的是cccDNA的清除问题,它目前还有很多科学和技术的难点。即使有一个靶点,可能不能变成现实,在临床上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对于改良性创新,像一些抗体、蛋白、肽类、小分子,它的连接体怎样带到靶上去,也需要探索试验来反复的验证,研究ADC等药物偶联成功的关键。纳米药物也一直热度很高,但问世的产品基本没有。可能问题在于不是不会做纳米,而是不会做纳米药,不会去评价纳米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