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剂临床应用心悸气短自汗案
导读:麻黄乃虎狼之药,在许多医者心中已成思维定势。其实它是一味很有潜力的药物。(编辑/瓦力)
麻黄剂临床应用验案
作者/何莉娜、黄仕沛
清末广东伤寒名家陈焕堂于其《仲景归真》一书中,有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予尝窃听药店之内,数医相聚,借机谤予。有曰:‘某人常常用麻黄桂枝,何以彼独见得伤寒之多乎?’有曰:‘焉不知是将牛作马乎?’予不与他辩驳,但自叹曰:‘可见彼等以伤寒始用麻桂矣,岂不辜负实甚?先师造方疗人百病,效如甘露,彼等视若屠刀,可胜惜哉?’或曰:‘世人皆谓麻桂二方凶险,而子独谓合用,是所谓离群别俗,毋怪俗人,反视子为偏僻也。但子恃何聪明,而敢自信之若是。’予曰:‘子固试之既多,始敢出言也。’汝但转问谤麻桂者,彼自试之有误乎?抑或见人误用乎?彼等以耳作眼,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同声互知,实未用过麻桂者也,即使用过,亦不过仅用一钱数分,且不知施于何等证候,无怪其用之不当,而不敢用也。”
由此可见,麻黄乃一味虎狼之药,在大多时,医者心中已成思维定势。其实此药是一味很有潜力的药物。兹录验案4则,仅供参考。
心悸气短自汗案
邓某,男,64岁。初诊日期:2011年7月10日。
患者近1年反复出现心悸不适、气短、上下楼梯出现气促,间有头晕,胸闷,汗出较多,冷汗为主,肢端发凉。2011年6月,外院行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55次/min,未排除病窦综合征,建议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畏惧手术,故来诊。刻诊:面色㿠白、气短、声低、肢冷,脉(微)细迟缓。肢冷、汗出为桂枝加附子汤证也,脉微细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当两方合用。
处方: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桂枝30g,炙甘草30g,大枣15g,附子(先煎)30g,细辛12g,麻黄(先煎)15g。
患者服药近两个月,心悸及胸闷症状明显减轻,无明显汗出、肢冷及头晕,心率维持在55-60次/min。继续服药,至截稿前(编者按:约指2013年),心率维持在60-70次/min。
按:此例患者有明显汗出、肢冷,正合桂枝加附子汤的方证。《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但第22条载:“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编者按:应为若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笔者遵仲圣之训,每去芍药,实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矣。但为何汗出明显的患者,仍用峻汗的麻黄,却可止汗?师言:患者心悸、肢冷、脉迟缓,正为阳微不振,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姜佐景于《经方实验录》中指出汗出有“病汗”“药汗”之不同,非麻黄证服麻黄亦不得汗出。此患者并非《伤寒论》第35条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而为“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故用麻黄而不忌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