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什么时候能理解奥运赛场上的队友情?
发布时间:2021-08-09
作者:小泡
来源:微信公众号:婴幼儿心理(ID:kidslab)
奥运赛场吸引我们的,除了运动员基于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超越创造记录的竞技水平之外,也许还有那一幕幕真情流露的瞬间,比如谌龙和安赛龙比赛结束后的拥抱致意和互换球衣,又比如在团队项目中队员们的彼此扶持和赛场上的笑容与泪水~
感谢郎妈这么多年对女排的付出
btw据说郎指导要来我师教书了欢迎小朋友们报考北师大
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的许多活动都是由多个人共同参与彼此配合从而实现共同获益。
首先,参与者需要建立共同行动的目标,并且要让双方都感到满意这一共同目标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者保证不“过河拆桥”,持续地投入活动直到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回报。那么孩子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才能够理解这种合作精神呢?
有研究发现,18到24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合作性活动,比如能和同伴一起操作机器的某个部位来获取自己无法独自得到的奖励。到了3岁,孩子能够在更复杂的情境中完成与他人的协同活动。但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是否真的建立了共同目标?可能他们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活动,仅仅是在必要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简单的反应。
在一项研究中,14到24个月大的幼儿和成人主试共同完成一项合作活动,但是在任务进行到一半时,成人主试故意表示“放弃”,不再参与。这时候大部分幼儿都以实际行动积极尝试“劝说”成人重新加入活动,比如递给成人一个与任务有关的玩具,或者指着机器上成人本应进行操作的那个部位。
这种鼓励同伴继续合作的行为似乎可以说明,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共同目标有了初步认识,他们期望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然他们知道合作者应该努力完成集体活动,但他们是否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把他人视为一种达到自我目标的“社会工具”?也就是说,他们是否理解自己身上同样具有完成集体活动的责任呢?
为了考察这个问题,研究者在实验中加入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孩子和成人主试都彼此承诺要一起完成一项活动,但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另一个实验助手走到房间的一个角落,揭开了原来被布掩盖着的玩具,开始“玩”一个新游戏。这个新游戏相比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显然要更有吸引力,这个助手还做出了一系列的“引诱”行为——首先自己边玩儿边兴奋地喊叫,然后边玩儿边对着孩子笑,接着是直接叫孩子的名字,让TA注意看自己玩的东西,最后甚至直接把玩具伸向孩子所在的方向,邀请TA来玩儿!
天真的孩子们当然受不住这般诱惑,想要离开原来的游戏而去尝试那个更有意思的。不过研究者关心的其实是,孩子们在离开时的表现——在离开前是否和原来的合作伙伴“示意”,还是直接将“曾经的约定抛诸脑后马上离去”。结果表明,3岁的孩子在玩到一半离开时知道应该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请个假”或者“解释一下”,然而2岁的孩子则表现得“十分绝情”。
对于孩子来说,与成人建立合作的口头协议并不常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往往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么孩子在与同伴合作时又是否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
在一项研究中,每次有两个孩子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但是经过研究者的精(jiao)心(hua)设计,其中一个“幸运”的孩子会提前得到自己的奖励,而另一个“倒霉”的孩子要想得到奖励,则必须由那个首先得到满足的孩子继续保持合作行为。除了这种合作关系,实验中还设置了另一个对比情境——两个孩子之间并没有相互合作的经历,而仅仅是第一个孩子有机会帮助第二个孩子获得奖励。
你也许已经猜到了,研究者关心的是,在这两种情境下第一个孩子的帮助行为。之前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是否会让第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小伙伴获取他们的奖励。结果发现,3岁半的孩子在合作情境下,表现出了非常乐意帮助自己“不幸”的小伙伴,而两岁半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对于这种合作活动中的“规则”的理解。
作者说:
从两岁到三岁,孩子们在对于合作精神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逐渐明白了“当我们在一起工作,我们需要相互支持直到双方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和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无论是明确的口头约定、常规的比赛规则,还是对于他人的承诺和责任。也许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能够了解奥运赛场上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