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不外乎这6种方法20个验方!收藏备用

皮肤病是一类特别困扰患者的疾病,不仅让患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还十分影响心情,最后使得患者身心俱疲。皮肤病怎么治?这6种常用的内治法不妨学习一下。

编辑

一、疏风解表止痒法

多用于表证初起,风邪客于肌表,皮肤瘙痒,起红色丘疹或风疹块样损害。由于感受风热或风寒的不同,在临床上可表现有发热、恶寒、口渴、咽疼、脉浮数或浮缓等症状,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常用药有防风、荆芥、麻黄、牛蒡子、桑叶、浮萍、蝉衣、白鲜皮、刺蒺藜、全虫、秦艽、苦参等。

01、偏于风寒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麻黄方:麻黄3g,杏仁4.5g,干姜皮3g,浮萍3g,白鲜皮15g,陈皮9g,丹皮9g,白僵蚕9g,丹参15g。

02、偏于风热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荆防方:芥穗6g,防风6g,僵蚕6g,银花12g,蝉衣3g,牛蒡子9g,丹皮9g,浮萍6g,生地9g,薄荷4.5g,黄芩9g,甘草6g。

03、风湿蕴阻肌肤,久治不愈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全虫方:全虫(打)6g,皂刺12g,猪牙皂角6g,刺蒺藜15g,炒槐花15g,威灵仙12g,苦参9g,白鲜皮15g,黄柏15g。

编辑

二、养血润肤止痒法

多用于风燥或血燥而引起的皮肤疾患。临床上表现有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裂口,毛发枯槁脱落,甚至有血虚的现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静止期银屑病等。常用药有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鸡血藤、赤白芍、刺蒺藜、首乌藤等。

临床上常用代表方剂

养血润肤饮:生地9g,熟地9g,当归9g,黄芪9g,天冬6g,麦冬6g,桃仁6g,红花6g,花粉9g,黄芩6g,升麻3g。

养血解毒汤(白二号):鸡血藤30g,当归15g,土茯苓30g,生地15g,山药15g,威灵仙15g,蜂房15g。

止痒合剂:防风9g,当归9g,首乌藤30g,苦参15g,白鲜皮30g,刺蒺藜30g。

编辑

三、清热凉血泻火法

用于火热之邪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表现有口干,唇燥,发热,烦躁,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大而数。临床上表现有皮肤红斑,灼热,出血斑、血疱等,甚至有皮肤红肿热疼,常见于急性湿疹及皮炎类疾患,过敏性紫癜、出血性红斑、大疱性皮肤病、药疹、剥脱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用药物有生石膏、生玳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地骨皮、大青叶及牛黄散、紫雪散、羚羊角粉或犀角粉等。

01、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9g,黄芩9g,栀子6g,泽泻9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6g,柴胡6g,甘草3g,生地9g。

清热除湿汤(湿疹一号):龙胆草9g,白茅根30g,生地15g,大青叶15g,车前草15g,生石膏30g,黄芩9g,六一散15g。

02、三焦热盛,蕴于肌肤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黄连解毒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

03、热入营血,气血两燔者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解毒凉血汤:犀角镑1g(或生玳瑁),生地炭15g,金银花炭15g,莲子心9g,白茅根30g,花粉15g,紫花地丁9g,生栀仁6g,蚤休15g,生甘草6g,川黄连9g,生石膏30g。

04、血热发斑性疾患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凉血活血汤(白一号):生槐花30g,紫草根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30g,丹参15g,鸡血藤30g。

编辑

四、健脾除湿利水法

用于由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采用此方时须辨别上下内外的部位及寒热虚实的差异。一般来讲,湿邪在上宜微汗之,湿邪在下宜健脾行水之,湿从寒化宜温燥(燥湿),湿从热化宜清利(利湿),实证宜攻逐,虚证宜扶正。另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滞;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湿泛滥;肺气不宣则膀胱不利,小便不通。所以在临床治疗时又要注意湿与脏腑、湿与六淫的关系。

皮肤病很多与湿有关系,临床表现有皮肤水疱、糜烂、水肿、渗出或皮肤肥厚,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脉沉缓或弦滑。常见病如湿疹,带状疱疹脾湿型,脂溢性脱发,皮肤瘙痒症,女阴溃疡,天疱疮,下肢溃疡等一切慢性湿润性皮肤疾患。常用药有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藿香、薏苡仁、萆薢、车前子、泽泻、茯苓、扁豆、茵陈、防己、滑石、猪苓、萹蓄、瞿麦、木通等。脾虚湿盛者,宜健脾燥湿;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宜利水化湿;偏于湿热,而湿重于热者,宜利湿清热;由于寒湿引起者,宜温化寒湿。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除湿胃苓汤:苍术6g,厚朴6g,陈皮9g,滑石块12g,炒白术12g,猪苓12g,炒黄柏12g,炒枳壳9g,泽泻9g,茯苓12g,炙甘草9g。

健脾除湿汤:生薏苡仁15g,生扁豆15g,山药15g,芡实9g,枳壳9g,萆薢9g,黄柏9g,白术9g,茯苓15g,大豆黄卷9g。

清脾除湿饮:茯苓9g,白术9g,苍术9g,生地30g,黄芩9g,麦冬9g,栀子9g,泽泻9g,生草6g,连翘15g,茵陈12g,元明粉9g,灯心3g,竹叶3g,枳壳9g。

除湿止痒汤:白鲜皮30g,地肤子15g,炒薏苡仁15g,干生地15g,茯苓皮15g,苦参9g,白术15g,陈皮9g,焦槟榔9g。

五、清热解毒杀虫法

适用于毒热过盛的皮肤病,其中主要包括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疾患。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肿胀、化脓现象。常伴有发热,恶寒,大便干,小便赤少,口干等全身症状,常见病如痈、疖、丹毒、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毛囊炎、脓疱病等一切感染性疾患。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地丁、败酱草、野菊花、蚤休、大青叶、马齿苋等。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消痈汤: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15g,赤芍9g,花粉15g,白芷9g,川贝母9g,陈皮9g,蚤休9g,龙葵9g,鲜生地15g。

解毒清热汤:蒲公英30g,野菊花30g,大青叶30g,紫花地丁15g,蚤休15g,花粉15g,赤芍9g。

编辑

六、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扶正法

适用于气血虚弱或久病消耗气血,临床常见严重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等之后期或严重感染性疾患如痈、蜂窝组织炎等之恢复期,病体虚弱,正气不足,皮损颜色暗淡无光,疮口久不化脓或溃后久不收口等,亦有因久病大病之后而致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上火下寒,上实下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严重证候,均可用此法。常用药有黄芪、党参、沙参、首乌藤、鸡血藤、天仙藤、白术、当归、茯苓、熟地、黄精、赤白芍、丹参、人参等。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冲和汤:首乌藤60g,刺蒺藜60g,鸡血藤60g,丹参60g,当归30g,鬼箭羽30g。

秦艽丸:秦艽30g,苦参30g,大黄30g,黄芪60g,防风45g,漏芦45g,黄连45g,乌蛇肉15g。

八珍汤:当归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甘草10g。(备注:本文中的验方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使用前须遵中医嘱)

(0)

相关推荐

  • 庞博教授皮肤病论治点滴

    庞博教授皮肤病论治点滴

  • 治疗皮肤病20方,赵炳南

    皮肤病是一类特别困扰患者的疾病,不仅让患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还十分影响心情,最后使得患者身心俱疲.皮肤病怎么治?这6种常用的内治法不妨学习一下. 偏于风寒者 麻黄方:麻黄3g,杏仁4.5g,干姜皮3g ...

  • 中医中药治疗肝气证的八种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肝气证的八种方法

  • 中医中药治疗肝气证的八种方法。1、疏肝理...

    中医中药治疗肝气证的八种方法. 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萸热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2.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滞,络脉淤阻 ...

  • 治疗小儿惊气的两种方法

    正文 小儿惊气,是小儿受到惊吓之后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病症,(1)精神萎靡,睡觉不稳,一惊一乍的,无明显诱因的哭闹.(2)食欲不振,吃饭不好,饮食变差.(3)发热,小儿被惊吓后不能及时化解,时间长了可能出 ...

  • 学习技巧 | 记英语单词的20种方法!(建议收藏!)

    学习技巧 | 记英语单词的20种方法!(建议收藏!)

  • 治疗妄想症的两种方法

    概述 妄想症病人大都不会主动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协助,即使肯求医,却鲜会遵从医生嘱咐治疗.这样的病人是最让家人和医生头痛的了,其实病人自己的心里也是想接受治疗的,但是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出 ...

  • 【健康科普】治疗腋臭常用的6种方法!

    临床表明,根据腋臭的严重程度不同,所对应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研究出了很多治疗腋臭的方法,既有物理方法又有化学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到底有哪些治疗腋臭的方法. 1.烧灼 ...

  • 治疗过敏性鼻炎特效的几种方法

    治疗过敏性鼻炎特效的几种方法

  • 治疗乳腺增生的5种方法

    导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因有结节存在,总以散结为主,或理气,或化瘀,或祛痰,或疏风,或解毒,当参考本文5法. 治疗乳腺增生五法 我们从1969年至1986年采用理气散 ...

  • 中医治疗眼睛干涩的3种方法

    中医治疗眼睛干涩的方法 1.利用口腔分泌腺部分腺体移植,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眼的症状.但可能会出现口干,而且部分人员应用后角结膜有刺激性不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晚嚼食两个核桃仁,这样也可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