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都很少戴花,为什么唐宋时期男子却要戴花
咸淳五年,正是南宋度宗在位时期,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诗谣:“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这本来是玻璃簪钗的流行,以至于京师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头上佩戴琉璃簪钗。然而,这句本还喜气的诗词,却越传越怪异,成为了一句可怕的预言。
原来,“琉璃”与“流离”同音,预示天下大乱,江山易主,百姓流离失所。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流离之兆”,果然在度宗驾崩五年之后,宋朝就被蒙古人灭了。
这个故事,往往用来说明在南宋时,男子具有戴花的习俗。即使不戴鲜花,连假花也要佩戴,现代女性都很少戴花了,为什么当时的宋朝男人如此“娘”?这难道就是宋朝积弱的原因,就是外战外行的表现吗?
宋朝人确实喜欢戴花,在小说《水浒传》中可窥一斑。外号“一枝花”蔡庆自不待说,小旋风柴进大官人在进禁苑的时候,就簪花而入。阮小五只是一个渔民,却“鬓边插朵石榴花”。杨雄是个牢头,赞词中却称他“鬓边爱插翠芙蓉”。宋江虽然没有直接戴花,却说道: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尽管《水浒传》是明朝人写的小说,内容不可尽信,然而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宋朝男人戴花是有根有据,这在数之不尽的名人典故和诗词之中可以看出来。
寇准官至参知政事的时候,还才三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宫中赴宴,宋真宗特地赐给他一株罕见的异花,并且向群臣说,你们不要嫉妒,“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年岁”。
宋真宗将鲜花赐给臣下,已经成为了笼络下级,拉近关系的手段。不光寇准有,其他大臣也曾受到过这种恩典。比如在封禅之前,他就任命陈尧叟、马知节为东京留守和大内都巡检使。封官之后,君臣三人饮宴,都带着鲜艳的牡丹。在高兴之余,宋真宗从自己头上摘下最名贵的牡丹,亲自给陈尧叟戴上。
陈尧叟感激涕零,出门之后一阵风吹来,还弄坏了半片花瓣,他连忙让仆人小心收好,还嘱咐道:此乃官家所赐,不可弃之。
宋徽宗自己也爱戴花,史书记载他每次出游“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他的随从都会被赐花佩戴。宋徽宗还规定,御赐的簪花带回家后,不得给仆从佩戴,违者严惩。皇家如此重视戴花,民间百姓更加效仿。当时的男子既可以插一枝花,也可以插满头,陆游在《观梅至花泾高端叔解元见寻》:
春晴闲过野僧家,邂逅诗人共晚茶。归见诸公问老子,为言满帽插梅花。
在韩琦担任扬州太守时,府中的金缠腰花开了。当地早有传说,只要金缠腰一开,就有人要拜相,那次一开就是四朵。为了应景,韩琦邀请了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同赏花。在兴致最高的时候,韩琦摘下金缠腰,给自己和另外三人佩戴。最后,这四人都得以拜相,这也是四相簪花的故事,被沈括写入过《梦溪笔谈》。
有人说送人文弱,才会有男子戴花的习俗。其实,这个风俗就是在民风彪悍的唐朝开始的。有史记载,男子戴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有位叫做苏颋为皇帝作诗,其中一句“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很得皇帝赏识。于是,唐玄宗亲自为他在头上插上了鲜花。这种习俗一直传到了晚唐,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 》赞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所以,宋代男人戴花,也不过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已,扯不到什么重文轻武之上,顶多也就是因为宋代更重视文雅之气,让他们对戴花极具浪漫气息的习俗更为热衷而已。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米芾等等文化大家都乐此不疲。到了元代,男子戴花渐渐稀少,但还是有零星的记载,明朝以后就基本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