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惋惜的一战,盛世大唐就此终结,唐玄宗跌落神坛
天宝十四年,70岁的老皇帝唐玄宗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深受信任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竟然带着藩、汉联军反了!虽然他打出的旗号是要诛杀杨国忠,为朝廷除去小人,但谁都看得出,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向长安开来,这不是谋反作乱又是什么?
一开始,唐玄宗还真不相信这个事实,他一向将安禄山视为儿子一样,无论有多少人预言其会造反,老皇帝总是置若罔闻。安禄山其实也是在等,他也不希望与唐玄宗兵戎相见,只想等老皇帝驾崩后再动手,只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才让安禄山最终下定了决心。
安禄山起兵说起来吓死人,这不过是太平年间中的一枚重磅炸弹而已。他号称20万兵马,其实满打满算只有15万,而大唐兵马人数超过他数倍,并不足为惧。
只不过,安禄山起兵势头猛,准备充分,迅速打了唐朝一个措手不及。更为要命的是,安禄山采取直捣黄龙的方式,直接往长安方向杀来,让天下一片恐慌。洛阳就是在这种惊恐的气氛下失手,被安禄山占领。
洛阳是两京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谁也知道下一步就是长安了,因此阻挡安禄山继续西进成为了当务之急。长安是没法防守的,最重要的屏障就是潼关。
潼关是一座雄关,它的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也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在这险峻的雄关上,才真正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古往今来,围绕着这座关隘的战争不计其数。
驻守潼关的将领叫做封常清,他也是大唐现在最大一张牌了。当安禄山起兵后,他就奉命去洛阳募兵,与安禄山周旋。但由于招募的新兵不习战阵,很快被打败。封常清也不含糊,躲进潼关拒敌,坚守不出。
然而,唐玄宗看到封常清没守下洛阳,只是窝在潼关,马上换帅。当时的左金吾将军高仙芝也募集了五万士卒。唐玄宗就将高仙芝任命为元帅,将潼关托付给他。
高仙芝的看法和封常清完全一致,他也认为应该固守。叛军远道而来,劳师远征,又不得民心,急于攻入长安休整和安定。只要将他们拒守在关外,再等待各地源源不断的勤王之师,这场战乱的形势就很好控制了。
但唐玄宗真的老了,他再也不复当年英气逼人,纵横天下的气魄。他居然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胡说八道,怀疑封常清、高仙芝的战术和意图。封、高二人不断上书告诉唐玄宗战局,然而这更刺激了唐玄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竟然将久经战阵的二人赐死。
那现在潼关谁来守?唐玄宗想起了大唐以前真正的王牌,在边疆立功无数的哥舒翰。然而哥舒翰是什么状况?他早已经就因为风邪而瘫痪了!无奈之下,堂堂的朝廷还真的就让这样一位行将入木的老将派到了前线。
哥舒翰来到潼关,也是一样的战术——坚守不出。此时,平叛的形势正在一步步好转,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西河东多次打败叛军,眼看安史之乱的曙光就要来到。安禄山迟早就会被各地节度使夹击,大唐还会是以往的大唐。
这时候,唐玄宗继续出了昏招,他逼迫哥舒翰出战。这是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会对自己不利,诬陷哥舒翰有异心的结果。此时的李隆基,已经鬼使神差步步做错。哥舒翰明知道出战是以卵击石,可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他不得不“恸哭出关”。
结果,唐军中了叛军诱敌深入的计谋,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成为了被宰杀的羔羊,只跑回了八千人,而哥舒翰也被俘,一年后遇害。
潼关守军出战后,潼关自然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唐玄宗眼看不妙,带着文武大臣和妃子们向蜀川逃窜,堂堂帝都轻而易举落入敌手。
这就是唐朝最为可惜的一战,如果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任何一人守住潼关,天下根本不会被安禄山搅得鸡犬不宁。唐玄宗也不会在古稀之年还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相反,史书会嘲笑安禄山的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