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鼎鼎有名的大石头,制造了无数的惨剧,幸好现在已经消失
相信很多朋友,还记得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太过出名了,相信很多人还能朗朗上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写的就是从白帝城出发,经过长江三峡的景象。其实,千万不要被浪漫主义诗人所欺骗了,这是他因流放时遇赦后,心情大好而写下的名篇。在古代,乘船过三峡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而是险象环生,特别是在夔门之前,瞿塘峡上口,白帝城的西南方处,是一处最为艰难的历程。
为什么艰难呢?因为这里有一块巨石,普通的石头,在长江之中,要么沉在江底,要么早已经被滚滚长江水冲到无边无际的远方。然而,这块巨石,却稳稳当当地树立在长江之中,不知道历经多少万年,依然岿然不动。它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字——滟澦。
理论上来说,一块石头就算一个障碍物,躲开它就行了。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由于滟澦实在太大,造成了复杂的水流情况。它横亘在长江中央,如同铜墙铁壁一般,本来又急又快的滚滚长江水,被它劈成了两半。水流经过滟澦的弧形表面,又被加快了速度,流过滟澦之后,两股水流又合而为一。
舟船经过滟澦的时候,会有一种被其“吸引”过去的感觉,从而撞上坚硬的礁石。在枯水期,水位过低,滟澦露出来很多,更容易撞上,而在丰水期,水流汹涌经过滟澦,千回百转,产生了很多回流,让船工望而生畏。因此,在附近流传过一首民谣:
滟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澦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澦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澦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澦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别小看这首民谣,这是千百年来,当地居民针对滟澦发生的无数次惨剧,总结的经验教训。它告诉船工,什么时候可以从上往下经过滟澦,什么时候可以从小往上经过滟澦,而大多数情况,都是远远张望,千万不要冒生命的危险。
历朝历代,在这个地方翻的船,送的命,不计其数,无法统计。宋朝文人苏澈曾经路过一趟,惊险万分,无不感慨地写了一首七律:
江中石屏滟澦堆,鳖灵夏禹不能摧。深根百丈无敢近,落日纷纷凫雁来。何人磊落不畏死,为我赤脚登崔嵬。上有古碑刻奇篆,当使尽读磨苍苔。此碑若见必有怪,恐至绝顶遭风雷。
在此诗中,竟然还提到滟澦上还有一块古碑,上面有篆文。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滟澦根本无法靠近,只有飞鸟可以停留栖息,也不知道这块古碑是否真的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那么滟澦到底有多大,才能有如此的震撼力呢?古时候的人是无法爬上滟澦的,所以绝对不可能人工测量,但也有人以经验的方法,利用水深对比,估算了滟澦的大小。在《夔州府志》中就有记载:
开封成镛子韶,寄瞿塘关。怀安蹇渥泽民,成都郭公临舜卿东去,过高斋,览形胜,遣人撑舟,垂绳坠石,测滟澦之水,约八十四丈。子韶曰:‘夏中江涨,滟澦上水犹三十余丈,可想见矣。’
也就是说,古代人测量滟澦高度在110丈以上,自隋朝之后,一丈差不多是3米左右,那么滟澦的高度至少在330米以上,即现在一百多层高楼,这是何等的雄姿。建国后,川江航道管理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曾经测量了滟澦露出水面的部分:高26米,长40米,宽15米,体积近10000立方米。
滟澦的存在,虽然造成了奇美的“滟澦回澜”,古人对这块巨石有很多诗歌咏颂。但它却极大地影响了长江的通航,因此被长江航道管理局于1959年炸毁。后来葛洲坝、三峡等相继修建,高峡出平湖,这里就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