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谋篇四部曲

一、谋篇的含义
史上绝大部分格律诗理论探索者,将整体谋篇概括为“起、承、转、合”四部曲,当然,也有不少佳作不按该四部曲的。

二、起、承、转、合

1、起,即一首诗的首句。往往有交待时间、地点、事由、环境,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2、承,即承接起句。它不是对“起”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就是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到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宗旨的重要线索。
4、合,则是合笔、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三、“起、承、转、合”实例分析

1、实例分析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是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回句“合”。比较明显。
在此,以一首龙风曲度先生的七绝为例,逐步陈述此诗如何整体谋篇,并化为起、承、转、合四部曲之过程,以帮助大家理解。

七绝.耘秧(上平五微)
文/曲度
雪漫苍空乱絮飞,(起)
冬云渐远暖风微。(承)
一年丰获虽于夏,(转)
莫忘耘秧刺骨欷。(合)

(1)起句:“云漫苍空乱絮飞”,雪漫卷当然是三九严冬季节。苍空,引喻万物萧条之景像;乱絮道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交待了时间、季节,而且是一幅严冬之景像。作者为何这么描述呢?
(2)承句:“冬云渐远暖风微”。前面起句中诗人明明在描述一幅三九严寒大雪飞絮之景像,但却在该承句中思维顺时针朝前跳跃,用画面语言将人们的思维延伸到“暖风微”。“暖风微”三字是严冬图跳跃性预示,想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感到一种希望所在,为第三句(转句)埋下了一个伏笔。
(3)转句:“一年丰获虽于夏”,此时作者笔锋一转,乍一看,前面还在说“大雪纷飞,冬云渐远”,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4)合句:“莫忘耘秧刺骨时”。这句令人为之一振,引读者思维逆转,又进入了另一个画面:早春水寒刺骨,为生活所迫的农夫艰辛的耘秧在水田之中。

2、实例分析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是八句(四联),一般来说,可以分为:
首联(1、2句)---“起”
颔联(3、4句)---“承”
颈联(5、6句)---“转”
尾联(7、8句)---“合”

以唐代诗人杜甫《旅夜书怀》为例,进行简析如下:

细草微风岸,
                      }起
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承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转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合
天地一沙鸥。

(1)“细雨微风岸,危墙独夜舟”。首联是“起”。以介绍景物、地点、时间来开头。景物:细草、微风;地点:船上;时间:夜晚。这些跟写抒情散文的开头相似。但不是每首诗都是这样开头的,只是写景诗如此。有些是由写事由开头的。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颔联是“承”。就是承接首联写意状景:人在舟中,先看天幕,后看大江。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这些景,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巅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在古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是“转”。转到主题,抒发感慨:那些达官贵人哪里是文章好上去的;我这个小官,又老又病,人家叫我退休呢!所以说,颈联必须切入主题思想,如果还是按照颔联的写法写下去,就显得延伸散漫,主题难以突出,这样就可能成为一首废诗。因此说,颈联是作者抒发感情的重点地方,是大海航行的目的地,同时也是律诗最难写的地方。大家写律诗时,对于转句不可有丝毫的马虎。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是“合”。要写好合句,必须承接转句的心情,抒发身世之感:我到处飘泊,居无定所,只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啊!合句就好比散文的结束语,或抒发感情;或呼吁召唤;或引人深思。等等。诗词的合句必须在转句的基础上写,进一步突出主题,抒发自己的感情,阐明自己的观点,既要点题,又要让人寻味。有的诗是召唤式的结尾,发人深思。

来源网络

点击上方关注诗画天地视频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