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旧照,贵阳路佟楼副食店,开业近70年的“合社”
原名:贵阳路副食店
现名:贵阳路副食综合商场
地址:宝鸡东道与贵阳路交口
沿着营口道向南京路方向走,到贵阳路左转,再直行500米,看到一座建筑,门面上用绿字写着“贵阳路副食综合商场”。这就是老人口中的“大楼”——贵阳路副食店的现址。
站在门口打量上两三分钟,便能看到手里拎着各类蔬菜、肉、蛋、水果的人们来来往往,“现在这里是主营精品的菜市场,卖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贵阳路副食综合商场业务部门的崔经理看来,现在这里依旧是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市场,不同的是买东西,不要粮票、粮本、购货本,“有钱就行。
从1951年开始营业,贵阳路副食店如今已经存在了68年,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购物至今,“街坊邻居吃了几十年店里的东西,没停过。”“买吃的、用的都要去贵阳路,百货、水果、点心样样俱全,小时候经常光顾。”“我记得小时候吃的糖果、巧克力都是在这里买的。虽然不是多高级的糖果,却一直吸引我趴那望着柜台,流口水看半天。”
贵阳路副食店一直以商品齐全,售卖的种类多为特色,“即便是计划经济时,也有差不多有上万种商品。”在这里不仅是按人头配发的“鱼、肉、蛋”等计划商品种类多,还有好多不用粮本、购货本的非计划商品,比如大白兔奶糖、葡萄酒等,“那会儿除了统购统销的商品外,我们还开拓了自采渠道,和全国知名商家谈购销,将他们的商品带到店里。”崔经理回忆道,金华火腿、绍兴黄酒、南京板鸭、宁波海味、岭南干果,很多知名南货都能在贵阳路买到。“这些渠道都是我们自己开拓的。”
在上世纪70—90年代,贵阳路靠着这些新鲜的货品,服务的范围从周围市民慢慢地扩大到全市范围,“尤其是置办年货那段时间,店里几乎是人贴人,全市人都来这买。”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党女士还记得,贵阳路副食商场曾是过去的模范标兵集体,“二商局流动红旗总在他们那。”来这能买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比如大盐,“腌咸菜用的那种,以前家家腌咸菜,把大盐放在一个缸里,谁买就自己拿铲子铲一铲儿,放个纸兜里称重。”还有曾经爆红的散装面酱,因为味道好人们端着碗带着盆进店排着队来买。
不仅如此,“1997年左右,贵阳路菜市场最早卖挪威运过来的三文鱼,带皮带刺28元一斤。”70后的勇哥直到2000年左右,还总是来附近一带买海鲜,路过贵阳路,就会进去遛遛,买点菜买点什么新鲜的吃的。“这卖的东西比较全,也比较真,东西质量也好,所以在老百姓之中口碑不错。”在勇哥印象中,贵阳路副食商场主要辐射周边几个较大的社区,“南营门地区的人们基本都在贵阳路副食商场那买东西。”
如今,贵阳路副食店作为首家转制副食企业,已不再是国营单位,变成了副食综合商场,除了菜市场外,还配有儿童教育机构、饭店等等不同业态。“主要是通过调研周围市民需求来确定商场需要的业态,我们也会去全国其他城市调研做得好的菜市场,来及时提升改变商场的业态。”在崔经理看来,副食店虽然是计划经济时创立的,但如果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也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引进新的产品,提升整体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度。比如,商场里有机蔬菜的引进,就是我们调研发现周围市民有这个需求,事实证明很受欢迎,10平方米的小展台每天能卖出去近4000元。”
原名:佟楼副食店
现名:佟楼副食综合商场
地址:围堤道与平山北道交口
木质柜台,一字排开的几口装着酱油、醋、面酱、芝麻酱的大缸,噼啪作响的算盘……记忆中的佟楼副食店,从1958年开业至今已经60多岁“高龄”了,作为天津“硕果仅存”的老副食店之一,它是上辈人口中的“念想儿”,是记忆中“俄罗斯大列巴”“哈尔滨红肠”的尝鲜地。
“这是唯一一家从开业至今,没动过地方的副食店。”据附近老居民回忆,如今的佟楼副食商场,卖的还是生活用品,购物环境更好了,因为紧邻五大道,曾经也是天津最繁华的副食店之一。“佟楼副食商场那时候属于偏高大上的一个地儿,相对于其他副食店,这的物价相对贵,食品多一些,好多外来的新鲜货都在这可以买到。”
其中知名度较高的要算是俄罗斯大列巴面包,分加糖和无糖两种,一般一两块儿就得十几块钱,“虽然贵点儿,但别家卖的真没有这家的好吃。”在60后王阿姨记忆中,佟楼售卖的哈尔滨红肠、烧鸡等熟食特别受欢迎,“味道好”几乎每个节假日都会买来招待亲朋。
“那个时候想吃蛋糕之类的小零食,也会来这里买,记忆中的动物饼干、杏元饼干、萨其马、小茶食、桃酥、大黄油饼干等,这里就是小孩眼中的'美食城’。”“小时候被妈妈领着去儿童医院看病,回家从佟楼副食商场穿过去,记得柜台里摆着好多盒装的、很大只的干对虾,柜台上是大玻璃瓶,里面有泡着的小蛇,还有蜥蜴一样的东西,太让人惊奇了。”“除了卖鸡蛋,这里大到鸵鸟蛋,小到鸽子蛋,应有尽有。”
在计划经济时,孩子们都有打麻酱、打酱油、打醋的记忆,“一张副食券就能换来满满一小碗。”交给大人时,把碗“不小心”一歪,麻酱粘在手指上一点儿,含在嘴里特别香。“酥皮7毛2一斤,动物饼干4毛8一斤……”提起那会儿佟楼卖的点心,王阿姨连价格都记得很清楚,因为点心新鲜又美味,有人骑车十几里来买。
王和平曾在相关资料中看到一些有关佟楼当年的回忆。“胡同里巷中有杂货铺,卖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小商品,如油、盐、酱、醋,挂面、鸡蛋、咸菜、豆腐等,甚至连小孩生病吃的红药丸都卖,虽小但全,应有尽有,买什么有什么。”副食店也好,小杂货铺也罢,在当时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里面正在煎鱼,马上准备熬鱼,家长打发孩子拿碗买二分钱的熬鱼作料,副食店师傅给你准备好葱、姜、蒜、大料,再给你把面酱、醋、酱油等放在碗里,到家往锅里一倒,全齐。”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佟楼副食店也跟着发生了变化,“那会儿主要竞争对手是新兴起来的大超市。”在佟楼副食综合商场总经理许大庆看来,“差异化发展是当时选择的出路。”为此,佟楼副食店在“肉”上面做了文章,所有肉品都要经过二次排酸,将带血、带毛、带淋巴的肉一律去掉,虽然每头猪每天都得损耗十几斤肉,卖的价格比一般菜市场贵,但佟楼的“大肉柜”还是很受市民欢迎的。随后又推出“按部位分割出售,价格不同,买哪儿给哪儿”的销售办法,引起了其他商家效仿。佟楼还是早期开始售卖进口水果,早期售卖有机蔬菜的市场。
在许大庆看来,佟楼副食综合商场直到今天还能生存下来,得益于“货真”“货好”这些深植于市民心中的记忆。“以前副食店都是国营单位,卖真货,卖好货,诚信经营是基本保证,久而久之,周围的市民就觉得在副食店买东西放心,尤其是鱼蛋肉以及蔬菜这些食用类的产品,在这买踏实。”新报记者 吴非 王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