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
《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以阴阳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以此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以其中的智慧来对人生进行指导。后世学者无论是用象数还是用义理来阐释,无论是运用占筮方法还是用哲学义理,其目的都是试图对人生及社会事务进行明智、周全的决策,从而遵道合义、趋吉避凶。
《周易》是讲“变”的书,所以又有《变经》之称。读《易》就是要通晓、通达变化的规律,得以安身立命,处变不惊。那么如何才能“通变”呢?杨万里的《诚斋易传》序言:“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然则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于何求道?曰:中。于何求中?曰:正。于何求正?曰:易。于何求易?曰:心。”如果把这个顺序调整过来按修身的次第来说,就是:用心研读体悟易理,通晓易理而懂得人生在世要立身处正,身正而行中,由中而达道。
《周易》强调“正”的重要性。《乾·彖》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先,乾元乃万物之始,变化伊始,便突出了一个“正”字,万物的性命各得其正,才有接下来的保合太和乃利贞。《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周易》经传几乎随处可见对于“正”的强调。
比“正”更重要的思想是“中”,程颐曾说:“中胜于正。”《周易》非常重视“中”的价值,表现在卦象上是指二、五爻,而其意义主要是在“时”与“位”上,如果能够在相应的时、位上善于运用比、应、承、乘等关系,执中用权,动静合宜,行止有度,便是“得中”,是在行“中道”,所以经传中常见“时中”“位中”“中行”等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没有言“凶”的,是因为它既在上卦的中爻位,也是全卦的君位,无论是刚是柔,能行“中道”,便不至于陷入过刚或过柔的境地,可以尽量避免灾祸。二爻位作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也只有剥、颐、节三卦,而这三个卦是在特殊情况下,二爻不得“时”所致。所以,行“中道”是《周易》所倡导的最佳行为模式和价值标准。
《周易》不仅“尚中”,更“尚和”。所谓“和”,就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使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刚阴柔动静变化,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变化,阴和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用余敦康先生常引用的四句话来概括就是:“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比如,五爻和二爻各居于上下卦的中位,如果是一阴一阳彼此相应,这种情况就是“中和”,是吉利圆满的象征。一阴一阳,生成万物,生生不已,同时又相互激荡推移,变化无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就是“道”。
只有阴阳相合,和谐共济,才会有生生不已的世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在不同的情境下,无不体现着阴求阳,阳求阴,追求和谐的趋势和倾向。因而,《周易》是主张“和”的,由“中”致“和”,是契合并贯通天道的途径,以“中道”精神追求“太和”境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郑玄
汉代大易学家郑玄提出《周易》之易道为“三易”,即:简易、变易和不易。简单来说,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变化是由阴阳的相互激荡推移而成的,是谓“变易”;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和宇宙自然的秩序,是谓“不易”;规律并不是深奥难懂的,而是非常简单易从的,因为归根结底无非是“一阴一阳”的变化,是谓“简易”。在所有变化中,阳是创始的主动力,阴是辅助的配合力,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共同完成天地生生不息的盛德大业。
《周易》的思维方式
关于《周易》观察天地万物变化而形成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先秦各家的天人学说虽对“天”的理解不同,但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是一致的。《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前面提到《周易》的“三才论”体现的也是这种整体的、宏观的思维方式。人是万物中的一类,置身于天地之中,应仰观俯察天地变化之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发挥自身在天地间的作用,参与天地的化育,“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主张“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乎天是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应乎人是适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相配合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2)动态变化的发展思维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日日更新,没有一刻停滞。《周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变化流动的世界,因而《周易》是一部以动态思维来把握变化的书:“《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永远处在变的过程中,或者正在量变,或者已发生质变。量变在不断积累,质变在向倾覆或被替代转变,所以,不能躺在固有模式中固执己见而不思变革。《周易》中不断阐释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好的能变坏,坏的能变好,如今有利的条件有一天会变成负累和祸端,现在不利的条件会变成动力和源泉。《周易》提醒人们要具备动态思维,对外在事物和自身的变化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认识变化,适应变化,更重要的是要通于变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有了洞察变化的动态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就有了前瞻性。从而在变化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能够“知几”,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时行则行,时止则止,避免在浩浩荡荡的变化大潮中成为“逆亡者”。
3)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
《周易·系辞上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阳就有阴,有刚就有柔,有乾就有坤,有泰就有否,这些因素彼此对立,相互补充,并且互相转化,形成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整体,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道”。
《周易·睽·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就是睽违、背离,是对立面。智慧的人会充分利用“反”来促进“正”,用“睽”来达到“和”。
对于阴、阳关系的辩证认识,是《周易》思维的重要特征,阴与阳既存在此消彼长、相互推荡的对立关系,又存在彼此感应、相互吸引的融合关系,阳不能消灭阴,阴也不能除掉阳,因而阴和阳只有协调合作,和谐共存,才能化生万物。
4)普遍联系的关系思维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方方面面有着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联系,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周易》思维很注重事物内部各层面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关系思维很重要,要善于理解分析和把握这些关系。
卦和卦之间、爻和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局势”与“局势”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者层次与层次、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这些因素相互交错的关系。我们前面提到的卦和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爻和爻之间承、乘、比、应的关系等就是关系思维的体现。
5)生克循环的平衡思维
《周易·说卦传》提到的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架构模式,体现了事物循环制衡的关系模式:“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宇宙间的事物是对待和流行的关系,共同形成动态的平衡。
汉代易学将先秦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进行有机的联系与整合,与八卦数理相融合,形成了阴阳、八卦、五行、四时、四方等多种因素配合的时空统一的系统架构。其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被运用于中医理论而为世人所熟知。
6)执中用权的中道思维
行“中道”是《周易》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周易》对于“中”的强调与重视,我们在《周易》的核心思想部分已经进行了阐释,不再重复,此处重点讨论一下什么是“执中用权”。权是古代称量物品时挂在秤杆上的秤锤,我们也叫秤砣。当秤盘里的物体较重的时候,秤砣就需要向秤杆的外缘处滑动,物品轻的时候向内缘滑动,以此来达到平衡,从而称出物品的重量。这种根据物品的轻重来权衡出的秤砣的位置就叫作“中”,这个位置或远或近,但都与实际需要相对应,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是执中用权。这里面包含了“时”的因素,古人把这种与时偕行、知几通变的做事方法叫作行“时中”。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行为做事,尽量做到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道”思维。
内容节选自中华书局出版 寇方墀 著 《全本周易导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