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里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
名称里面有大秘密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上步懒扎衣。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解曰】虽说“名者实之宾也”(《庄子·逍遥游》),但名称并非不重要,名称在哲学上叫做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公孙龙子·指物论》),是说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概念表达的,每个概念都是各自独立的,并不依赖别的概念而存在,没有概念物也就不是物了,如果没有“太极拳”这个概念,太极拳也就不是太极拳了,而太极拳“凡此皆是意”(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意识为主导作用的拳术,故名称的问题尤为重要,如此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的标题和每个着势,一系列名称当中的确有大秘密。
此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中的“十三势”这个名称,是太极拳的三大名称之一,首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这三大名称各有各的秘密:太极拳,是总而言之,追求绝对真理、知行合一的武术;长拳,是就技击特点而言,“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又有放长击远、长有馀地、兼备众长之义;十三势,是就修炼内容而言,以八卦五行为数学模型的技击全自动化的动力学系统。
而十三势架,一般认为是指专练十三势的拳架,或太极拳最基本的拳术套路,这都没有错,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拳架与套路都是技击攻防姿势动作的连续组合,有其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套路的范围较大,拳架的范围较小,拳架肯定是套路,但套路不一定是拳架。套路包括了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等,又可以按用途分为实用套路、表演套路和实用而兼表演,或表演而兼实用的套路,而拳架则专指实用的,而且能够集中体现某一门派技击特点的最基本的拳术单练套路。
拳术的单练套路,一般多称为拳,或捶、掌等,称为架的较少,但不是只有太极拳才称为拳架,如八极拳中就有一个单练套路,称为小架,历来为习练者所重,认为更为简单实用。架,指物体的支撑结构,如《诗经·周南·郑笺》:“鹊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力作用于物体的方式,一般分为拉力、压力、挤力(或推力、冲击力等)扭力、剪力等,故在工程建设上,要求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中达到架构的稳固,而不是单独依靠某一梁柱的作用。拳术单练套路称为架的道理也是如此,是专指某一门派实战技法的集中概括,而又具体实用,少而精,具有技术支撑作用的姿势动作之连续组合。
从“势架程序”四个字来看,是由势架和程序两个独立词组构成的联合词组,而势架与一般的拳架又有所不同。武术的门派虽多,但实战技法来说,无非是踢打摔跌拿而已,以踢打为主的拳架,其力主要是冲击力;以摔跌拿为主的拳架,其力也离不开拉力、压力、挤力、扭力和剪力,而在具体的技法和着势运用中,也仍然是一种或一两种力的组合,同时进攻和防守都是相应,这是由交战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一般规则所决定的。
势架所要应对的是包括踢打摔跌拿等各种技法在内的各门派的一切打法,而独具优势,故特别强调势的作用,“势,盛力权也”(《说文解字》),即各种力的精妙组合,而不是单一的或一两种力。十三势的每一势都是各种力的精妙组合,并由十三势组成一个总势,同时十三势的练法和用法都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而更有力。
我们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归宿,都是由势决定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五十一章》),武术实战的胜负也是如此,并由我势和敌势构成一个势,能够掌握主动即为得势,胜券在握,势架即为在实战中能够得势的拳架,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孙子兵法·势篇》),这也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科学原理。
“程序”,提到程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计算机程序,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程序的,也就是做事情的步聚、先后次序。“程者,物之准也”(《荀子·致仕》),引为法式,如《汉书·高帝纪》:“今献未有所程”。“序,东西墙也”(《说文解字》),引为次序,如《孟子·滕文公》:“长幼有序”。“势架程序”,即以八卦五行为数学模型的技击全自化系统之建立、应用和加速的法式和具体操作步骤。
各个着势动作的名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象化的名称,即借形寓意;一类是技术术语的名称,即直接表意。形象化名称,与外家拳的象形拳是有本质区别的,以表演为主的象形拳当然要刻意模仿动物等类的形象,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以实用为主的象形拳则要模仿动物的攻防本能,而进入较高阶段就要得意忘形了,故任何武术到了高级境界都是以意打人,但形象化名称对于意的训练具有特殊作用,是值得重视的,这与现代的各类体育比赛等活动无不重视心理素质训练是相通的。
十三势架55势中,形象化的着称名称有15个(不包括重复的),即:懒扎衣。单鞭。白鹅亮翅。手挥琵琶。抱虎推山。倒撵猴。云手。高探马。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更鸡独立。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弯弓射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懒扎衣,又称揽雀尾,这两个名称自太极拳传世二百年来一直是并用的,各有各的妙用,我见过不少前辈在给学员抄写拳谱时,遇到学技击的就写作懒扎衣,遇到学养生的就写作揽雀尾。为什么呢?一想到懒扎衣,就进入临危不惧的战斗状态;而一想到揽雀尾,就进入轻松愉快的境界,似乎在树林子里玩鸟。
懒扎衣之名,最早见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根据图文,可知懒扎衣是一个交战时的预备姿势和动作,可因敌变化而直接转换成下势、一霎步、单鞭等任何着势,而重在突出艺高胆大,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故十三势架仍以懒扎衣为第一势,而后太极拳各流派也大多如此,就是继承了戚继光拳经的实战精神,同时根据太极拳兼顾养生的需要,新创了一个揽雀尾的名称,但在练法和用法上都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在十三势架中,懒扎衣是十三势的总势,其他着势都是懒扎衣的因敌变化。一般认为,懒扎衣的技击用法是掤捋挤按,即所谓四正,而实际上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都在里面了。要想赢人就必须意在人先,这就是採;使敌上下不能相随,这就是挒;敌掤我肘,我即以肘制之,这就是肘;敌以双手按我胸部,我松开手臂,放敌进入内圈,而以胸部接敌以制之,这就是靠;同时每一动,进退顾盼定也都在里面了。在武式太极拳的炮捶中,还有一个“变势”,即懒扎衣里圈外圈的变化用法,是对戚继光拳经“变下势霎步单鞭”的进一步发展。
野马分鬃则体现了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野马分鬃往前进”(《各势白话歌》)。而在技击用法上,一般认为是採挒肘靠,即所谓四隅,但同时也不能没有掤捋挤按,不能没有进退顾盼定。如我以野马分鬃攻敌,敌必欲走化,我有掤捋挤按同在,则敌化我亦化,使敌莫能化,採挒肘靠乃能奏效。反之,敌化我必被引进落空而为敌所乘。若敌以野马分鬃攻我,我仍以野马分鬃接敌,只要我有掤捋挤按同在,劲由内换,则在上在下,内圈外圈,都是一样的,敌靠我即我靠敌。太极拳的奥妙就在于要每个着势动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势,所谓“掤捋挤按皆非似,妙手一着一太极”。
再如单鞭,则示以徒手与器械无别的太极拳技击特点,周身节节贯串,用手臂发出刚猛脆快鞭劲,更体现了腹内有书皆锦绣,手中无剑亦锋芒的儒侠本色,名士风流。白鹅亮翅(白鹤亮翅)、手挥琵琶、云手等,都体现了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和轻灵、空灵的境界,所谓“白鹤亮翅飞上天”(《各势白话歌》)。抱虎推山(抱虎归山)、下步跨虎、弯弓射虎,则有助于加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功力训练之意念。倒撵猴、高探马、玉女穿梭、上步七星,以喻着势用法之巧妙。更鸡独立(金鸡独立),重在独立二字,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周身一家,同时全身的每个部位又是各自独立的,不得互相借力以维持平衡,即所谓不偏不倚。
对于弯弓射虎还有必要多讲几句,太极拳的发劲都是三尖相照,弯弓射虎是唯一的例外,用的是侧劲,读李亦畬《讲三齐》,就明白其中的用意了:“讲三齐。手与足齐,肘与膝齐,肩与胯齐,乃平日行功走架之规矩。如死守其法,打手必僵硬,无圆活之趣。手与足是首与尾的关系,首尾相应,互相默契、配合,中以胯虚和磨腰,才能进者得机得势,退者灵动圆活,无抵硬之病。膝与肘,肩与胯,也同此理。百骸如出一心,才能发之有效”。这里讲得十分明确,平日走架要严守规矩,而在实战中是灵活的,再看弯弓射虎之名,弓矢是用机关发射的,并非全凭射手的本力,故只要得机得势,侧劲也可以赢人。
十三势架55势中,技术术语的着势名称有18个(不包括重复的),即:提手上势。搂膝拗步。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肘底看捶。三甬背。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下势。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转脚摆莲。双抱捶。同形象化着势名称一样,技术术语着势名称也是一名有一名之深义,一字有一字之妙谛,两类名称混用就更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搂膝拗步的“拗步”二字,就隐含着接手时如何做到舍己从人的技击心法秘诀。
实际上,不仅搂膝拗步,每个着势都包含顺步与拗步的变化,很明显,顺步的姿势在接手时更容易得机得势,而每个拳手又有左撇子或右撇子的不同习惯,如果不善用拗步,就可能会遇到很多不能适应的对手,所谓“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就是这类拳手的经验,但不接的结果就是顶抗,最后只能是力大的一方获胜。如果善用拗步,就可以舍形得势,“给点给面在人,便与不便由己”,“来啥接啥,要啥给啥”,“吃啥吐啥”,即挨何处何处可击,打手法有顶步和顺步两种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双方以顶步方式接手时总会有一方要处于拗步的姿势,不善拗步就很难做到舍己从人,故拗步之名就在于提示习练者一定要重视拗步训练。
还有一个逞势,是十三势架后来增加的技术术语着势名称,“逞,通也”(《说文解字》),实现,“何所不逞欲”(《左传·昭公十四年》),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武禹襄《太极拳解》)这一技击心法秘诀的具体练法和用法,是高手对高手的着势。高手对高手也有输有赢,而输赢的关键仍为是否能够得势,“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庄子·山木》),任何高着、妙着和所谓绝着,也都只有在得势的条件下才“足以逞其能也”。太极拳追求的是“英雄所向无敌”的功夫,而英雄分为豪杰和圣贤两类,“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一》),故王武李而后太极高手多了,这就不能不认真研究高手对高手的打法,逞势之名的意义就在于提示高手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如果你真想做英雄就不要逞英雄,而要先逞势。(连载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