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由序入手把握词意 (《语文报》高二版·“课文辅导”第1014期)
苏轼:《定风波》:由序入手把握词意
江西省大余中学程秀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前有小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小序似散文(有点像现在的QQ“说说”),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还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由词前小序入手探索词的含义。
序中说“遇雨”,且说明“雨具先去”;“遇雨”而无“雨具”,雨多大呢?雨中行走情形始何呢?小序中未讲,词中倒详细加以描述:作者与朋友在林中行走,虽有“林”“叶”为他们遮挡雨,但雨却可以“穿林打叶”,可见雨势不小;作者还从听觉的角度写“打叶声”,进一步写出了雨来势之猛。序与词在这方面,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序中仅言“同行皆狠狈”,如何“狼狈”,序中未言,词中却突出“竹杖芒鞋”:雨把地打湿,把地弄得泞泥,非拐杖难以行路,因而得有竹当拐杖;“芒鞋”在泥水路上走,想必泥水湿鞋,鞋底沾泥,行走中有叽喳叽喳的拖泥带水的声音吧——词对小序中狼狈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描绘。
面对朋友的“狼狈”,作者是“不觉”,这“不觉”表现在哪里呢?序中也未言,同样,词中细加表现:对“穿林打叶”的雨声,作者是主张“莫听”—— 别去管它;对“竹杖”支路、“芒鞋”泥泞,作者的态度是“谁怕”,且高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一描绘其实蕴含着作者与同行面对自然风雨的不同态度。作者不仅“莫听”,还有意的“吟啸”“徐行”,且言雨中行路“轻胜马”,反言“谁怕”,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而作者由自然界的风雨,更进一步,联系到人生的风雨,于是更进一层,高声吟啸道:“一蓑风雨任平生!”
从上阕分析中可见,小序是概括叙述,词是具体描写;序言只求表意即可,不重描绘,而词在表意的基础上更注重传情——通过细节与景物描写来传情写意。
上阕如此,下阕也是。小序只言“已而遂晴”,表明雨过天晴,并未对这四个字展开来写。词却把它具体化。先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写雨打湿衣衫后清风吹来微冷的感觉,这是通过触觉从侧面写出所“遇雨”之大;再言“山头斜照却相迎”,扣住“已而遂晴”四字,然而用“相迎”二字,不仅把太阳写活,也把自己乐观愉快的心境写出来了,景中含情。整个这段路走下来,既有“风雨”的“萧瑟”,也有“斜照”的“相迎”,但“风雨”过后是“晴”天,所以,不必为眼前风雨而悲伤狼狈;同理,“晴天”过后也许有“风雨”,所以,不必为暂时的顺境而洋洋得意以致忘形,因为“风雨”与“晴”二者是互相转换、相互交替的。所以,只有心中开朗、乐观、明丽,何惧风雨?因而,作者感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不把“风雨”放心头,连“睛”也不放心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如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得失全抛弃,又如《小窗幽记》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始终保有自己的内心。这是作者的感悟,也正是序中所言“故作此词”的人生感悟所在。
诗文前有序,古已有之,词前有序,从苏轼始。我们读诗文不忘读序,根据序所提示的内容去理解诗文意思,我们读词,也应读序,循着序所提示的内容,去理解词意,把据词的思想情感。并且,透过小序,或许你也能发现,序像散文,而散文与诗二者的似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