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于山民俗:谢土
^ 谢土后留在墙上的咒符,既有剪纸艺术又有书法绘画元素
老郭说史是我关注众多公众号最喜欢阅读的一个。公众号主人用浅显易懂结合流行网络流行语将陕北人文地理、民情风俗讲述的头头是道、饶有兴趣!我博出画柜箱一幅图中,窑洞垂下一些黄裱纸,老郭好奇:想知这些纸条为何悬挂于窑洞,又起何作用。
^谢土留在门前的黄表纸咒符
人上年纪又有过一些经历后,对一些事逐渐
看淡,唯独对家乡历史、白于山大地山川有着诸多好奇:祖先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到哪里去?祖先何以选择这方土地、为何将这个村庄做为他们的生存之地?遗留在村庄诸多风俗又从何时留传?
^ 谢土画在青砖上的咒符
这些风俗一定带着远古祖先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敬天畏地、与自然相互妥协、相互相处之道!
家乡白于山民众属于多种信仰,儒道佛以及老天爷都是他们信奉范围。谢土是新地方盖成后酬谢土神的一种祭祀形式。
^ 谢土挂在主屋门前的镜子、桃木、青砖咒符
《东观汉记·钟离意》:‘出奉钱,使人作市屋,既成,谓解土,祝曰。’今所谓谢土也。
白于山一带谢土由阴阳完成,主家预备五谷、桃木、黄裱纸等,男主人需要“侍候”阴阳先生,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和必备的用品。
^阴阳供奉牌位和用具
其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黍:就是白于山最常见的糜子,去壳称为黄米,有软糜子、硬糜子两种品种。软糜子有粘性,可酿酒、做糕。信天游中'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拼上个性命往哥哥家里跑',年糕为陕北女子的爱情增添了动力。
稷:又称粟,就是谷子,生长耐旱,是陕北地区主要特产之一。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哪哒想起哪哒来。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让小米名闻天下。
^ 阴阳师
麦:禾本科植物,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
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麻:直杆,子可榨油,皮可做线:陕北老农最常穿的鞋底就用麻线纳制而成。“软个溜溜的油糕胡麻油儿炸,亲朋好友坐一跶跶”。
^庙会说书前敬神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农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与五谷常相连的是六畜。《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曰:“六畜,六性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后来牲畜或畜牲联用,泛指家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曰:“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宋王应麟《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从此六畜家喻户晓。
^ 设在村委的庙会说书神位
谢土让人联想到土地神、又称土地公,白于山人叫土地爷爷,灶马爷爷,虽然土地神的称号众多,但探索其来历,实际于古代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信仰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庙会说书前祭奠
即使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人们何能离开土地而独立生存。陕北说书有句:“人吃黄土常常在,黄土吃人影无踪”!在漫天黄土组成的白于山,土地奉献粮食,供给人们生存,而人死后,埋葬于黄土,回归大自然!土地永远是人类的母体!
^ 庙会说书敬神
^ 同庚老九看到我给他拍的照片开心笑了
谢土这种民俗在白于山流传久远,它或多或少带有迷信色彩或唯心思想。可仔细想来:人们在土地勤劳播种,土地回馈人民粮食。人要有感恩敬谢之心,应该感谢土地的馈赠!
传播白于山民俗,拍摄村庄留守,请转发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