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圣经,却长期流失海外,幸好博物馆低价购回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珏看来放眼全世界是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的。诗词歌赋的韵律优美,含义丰富;哲学理论充满着先辈智慧的结晶;哪怕是一个个方格字,也在毛笔字下演绎得精彩纷呈,是任何国家的文字都不能比拟的。这种被称为“书法”的艺术,即便是在计算机时代,也并没有没落的痕迹。

在漫长的书法艺术中,曾经涌现过无数的优秀书法家,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有一本字帖,却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圣经”,它就是《淳化阁帖》。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临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几乎所有的伟大书法家,都是从临摹起步,并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最后被世人所认可。但是,长期以来,一般都是临摹单个书法家的作品。这样一来,穷人就很难练出好字,因为名家的字帖本来就很珍贵,即使是摹本,也不可多得。富人虽然有钱购买书法作品,但眼界毕竟很有限,不能博采众家之长。

直到宋太宗时期,这种遗憾终于被弥补。赵光义一生做了不少让人唾弃的事情,但此事却是利在千秋。他将宫廷府库中收藏的字画全数取出,命令翰林侍书王著将其临摹雕刻在枣木板,再复印成册。此事时在淳化年间完成的,因此这部字帖就叫做《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一共分为十卷,非常有讲究。帝王的书法并不见得最好,但因为封建等级观念,还是将第一卷留给了它们。第二卷至第四卷是历代名臣的书法,第五卷是历代各门书法家的作品。第六至第八卷,是书圣王羲之的,而最后两卷则是王献之的。也就是这本书帖,最终确定了王羲之不可动摇的书圣地位

从篇幅上来看,“二王”的书法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实际上《淳化阁帖》搜集了103位名人的420份作品,可谓洋洋大观,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然而,原版的《淳化阁帖》即在枣木板上的毕竟非常稀少,赵光义仅仅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宗室子弟学习所用。枣木版更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场火灾之中,毁于一旦。

不过,《淳化阁帖》的名气是越穿越大,民间想法设法从贵族们的手中弄出一套,随后翻刻成风。可想而知,通过不断翻刻的《淳化阁帖》水平参差不齐,完全不能和原版相提并论。做得还算好的,是泉州地区的石刻本,简称泉州本。

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最善本,即原本的《淳化阁帖》已经没有成套的了。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几套《淳化阁帖》之中,就有一套是最接近的。它的四、七、八卷是原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书法界的顶级宝物。然而,它却差点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的遗憾。

其实,这部书帖的拥有者非常珍惜,历代都有印章留下痕迹,传承十分清晰。比如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頫就曾经得到了它,并且也知道除了四、七、八卷是原本外,其余是其它版本拼凑而成的。但是,到了清末民初的那个动荡时期,它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惊喜地发现在香港拍卖会上,美国籍的收藏家安思远几次出手,终于得到了它们。得到情报的中国文物专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安思远,希望能够他能够割爱。安思远既然一掷千金拍下来,自然是非常喜爱,他要求过高,令人望而却步。但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过让国宝回归的努力。

后来安思远健康恶化,也面临继承人纷争的问题。按照美国的法律,如果他去世,很可能这件国宝将会收为国有,成为美国某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乃至美国的国宝。在这关键时刻,中国通过王立梅女士从中联络,终于促使安思远先生仅仅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国宝卖给了上海博物馆。这发生在2003年,当时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已经火热,这个价格完全就是友情价。

不管怎么说,也就是强大的祖国,才能让失踪多年的国宝回归,并且妥善保管。不管怎么说,这就是书法艺术以及《淳化阁帖》的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