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兼及投资的“月亮意识”|致中秋

重阳说

这篇文章写于2016年的中秋节,5年之后回看,感慨良多。

一场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多少事情,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却无比怀想,比如朋友间率性的聚会、不戴口罩自由的呼吸以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疫情让探亲也变得困难了,团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又一年中秋,重发此文献给所有重阳的朋友们,祝愿今秋人月两圆,“不知乘月几人归,愿逐月华流照君”。

【点击收听音频版】
文︱重阳投资 舒泰峰
对我来说,小时候,中秋是外婆送来的月饼。白皮青红丝馅老式月饼,在那个物质不丰裕的年代,已是一种奢侈品。每年,外婆“送中秋”是一桩需要流着口水翘首以盼的大事件。
青年时代,中秋是与同窗好友们一起欢乐派对的时光,举杯邀明月,对影扮疏狂。
再往后,随着人生的际遇变迁,中秋的况味开始变得复杂,年少叛逆时浑不在意的一些情愫开始悄然滋生心头:
年少时,总觉得外婆是一种永远温暖的存在,永远和颜悦色,永远对你笑呵呵;“送中秋”、“送端午”,逢年过节带来最好的礼物。可是有一天,外婆却突然而永远的走了,只留给你抹不掉的记忆。
年少时,总觉得父亲永远是走路带着风,豪气干云斗酒三千的好汉。有一天却蓦然发现,父亲已行动迟缓、满头花白。你想陪他多喝点酒,他却只喝了一二口,推推杯起身说:“你们年轻人多喝点”。
年少时,总觉得同窗好友是一辈子的过命交情,毕业留言簿上写着“兄弟,有事找我”,谁知道,一回首兄弟间已十余年没见面。再见面,竟不知从何说起了。
……
有了这些经历,你才发现:人海茫茫,最容易的是失散了一段紧密的关系。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当时只道是寻常,回首方觉已惘然。
人世多变,人生易老,就像月亮易缺难圆,所以一轮圆月最容易触动人们心底的柔软。这样的月色一旦照到文坛巨擘,最易凝成为伟大的诗篇,其中最好的还是人人都会背诵的两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和苏东坡都是远行的旅人,一个怀念故乡,一个思念弟弟,相隔千里,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只好借月亮寄托情思。毕竟你看到的月亮,正好也是我看到的那一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现代人得益于便捷的交通,理论上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相聚,但现实中人们各自忙碌,各自拼搏,亲友之间同样是聚少离多,何况时常还有国境之差,乃至阴阳之隔。看到一个短片,哥哥与远赴美国多年的弟弟策划了一场与妈妈的“偶遇”,当妈妈见到小儿子突然出现在面前,不禁喜极而泣。当哥哥说“能够团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心“叮”的被刺了一下。
月光不仅容易触动离愁,也容易引发哲思。
唐朝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一鸣惊人,差点盖过了李杜的风采,文学史上有“孤篇压全唐”之说。这首诗共36句,其中14句有月亮。里边的四句写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幅画面跃然纸上:春天的一个晚上,诗人站在江边,长衫翩翩,望着皎皎明月,提出哲人一般的思考。
“张若虚之问”的魅力在于他赋予了月亮以人文的色彩,他描述的是月亮,关心的却是人:江边是谁第一个看到月亮呢?江边的月亮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呢?
延伸一下,诗人其实是在追问瞬间与永恒的关系:什么东西是变的?什么东西又是变中不变的?人作为个体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白驹过隙般的一瞬,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早已无迹可寻,但是诗人仍感到自己与此人之间冥冥之中有一种联系。
而且他找到了这种联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作为个体来讲,是值得悲观的,生不过百年,而且充满了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但如果作为整体来看,人类却在代代相传中一脉相承。
我有时候想,造物主给人类设下大限等“八苦”,不让任何一个人得到圆满,可能是他的精明之处,搞的是某种饥饿营销——毕竟,如果你一直能够得到外公外婆、父母、朋友无尽的爱,你还有什么动力去自我拼搏、自我完善呢?
造物主让这些爱在每个人身上短暂的流转一下,当你正享受、依恋的时候,他突然收走,逼着你去创造新的爱,然后传递给下一代,以此完成代际交替,实现生生不息。
月亮是最懂的这种辩证的老人。《周易》里有一句很经典:“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圆了就会月缺,天地之间盈虚的变化,是跟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更何况是人呢?
月圆只是一个瞬间,月缺才是常态。但是反过来说,月缺又总会再圆。所以,古今同赏一明月的场景里,隐含着瞬间与永恒的辩证。中国人眼里的月亮也是生生不息的,这正是中国文化基因里的达观精神,”生生之谓易”。
所以,如果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法在中秋之夜与亲人团聚,也不必太忧伤。与亲人远程同赏一明月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何况,我们还可以在月下Facetime一下。
读懂了月亮,也就读懂了人生。
人生应当追求完美,就如欣赏月圆。但也应当懂得月圆则亏,物极必反。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长辈一些很朴素的教导并不是迂腐,而是岁月的沉淀。比如,每次当我狼吞虎咽的时候,父亲就要说话了:“好吃的东西少吃点”,“饭吃七分饱”。真是扫兴!直到若干年后看到养生专家说“饭吃七分饱多活20年”,才知道当年父亲的话是一种人生的经验,其中有大智慧。
这种智慧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刚接触投资学的时候,我便惊喜地发现,投资大师们竟也使用这种智慧。
霍华德·马克斯的经典著作《投资最简单的事》专门辟出一章讲“钟摆意识”,其中写道:
“投资市场遵循钟摆式摆动:处于兴奋与沮丧之间。处于值得庆祝的积极发展与令人困扰的消极发展之间。因此,处于定价过高与定价过低之间。”
“理论上,恐惧与贪婪是两个极端,多数时候钟摆应处于两极之间,但它在中点停留的时候并不长。钟摆不可能永远朝向某个端点摆动,或永远停留在端点处。”
然而,不幸的是,在许多投资者那里,“摆幅越接近最大时,人们越倾向于将之视为永恒状态”。这就像某个人看到十五的月亮,就相信月亮永远会是圆的一样。所以,在牛市里,人们相信股市将永远上涨,越涨越追。在熊市里,人们相信股市将永远下跌,越跌越抛。
投资大师就是那些相信月圆则亏,物极必反这种朴素道理并能够知行合一的人。“能够肯定的事情之一是,极端市场行为会发生逆转。”霍华德说,“ 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或偶然的。相反,它们都是一定的循环模式的组成部分,是可以掌握并从中获利的。”
在霍华德的眼里,股市想必也是一组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每一根K线都代表股市这条长河里的一个瞬间。投资需要做的是把握这些瞬间,而不是去追求一劳永逸的永恒。既不要太恐惧,也不要太贪婪,这便是投资的中庸之道。十五的月亮不也是一弯新月经过一天一天的修复而来么?
了解越多,越觉得投资是一门关于心性的学问,它与张若虚的月下之问有某种相通之处。如果给霍华德的“钟摆意识”换个浪漫点的名字,“月亮意识”或许不错。
最后,集《春江花月夜》中的八句,祝愿今秋人月两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乘月几人归,愿逐月华流照君。

- The End -

声明

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