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75)读书湾
苏州百巷(175)读书湾
读书湾位于钟楼新村东侧,北向两个巷口均通往唐家巷,巷子里有条河道通往苏州大学校内,折南与葑门内城河相接。
很早的时候,读书湾曾被叫作潭花河头,因为这里地处冷僻之地,当地人们习惯称冷水湾,苏州地方旧志中也有记载称冷香溪的。
1924年,家住滚绣坊的书画家蒋企范在这里兴办吴县私立实用商科职业学校,办了10年,直到抗战才停办。当时,蒋企范向民国政府提出申请,把冷水湾改名为读书湾,获得了批准。
百来米长的读书湾,最为人熟知的故事,应该就是惠寒小学了。
据《沧浪区志》记载:读书湾,民国时东吴大学学生在此创办公益性的惠寒小学,全称是“东吴大学同学主办私立惠寒小学校”。《东吴大学年刊》中记述,学校是1911年由东吴大学学生青年会创办的,主要招收社会流浪儿童和读书湾附近贫寒家庭里的失学子女,是完全义务性质的。教员都是自愿去义务教学的,学生也是自愿去学的,绝对是“教学两方都兴味浓厚”。
当时惠寒小学校的经费来源于东吴大学和附属中学师生们的募捐,以及学生演出的门票收入。1917年的《进步青年》刊物中“东吴惠寒小学演剧筹款”一文写到:“苏州东吴学校青年会,创办惠寒小学,于兹数稔,成绩夙著。此次募捐,特于去冬演影戏三日,各界来宾云集,座为之满。足见社会之急公济贫者,正不乏热心人也。”
惠寒小学不仅不收学费、免费发给书本,对那些流浪儿童,学校还提供食宿。而对读书湾附近那些家庭赤贫、衣衫褴褛的儿童,东吴大学的学生们,也就是惠寒小学里的老师,还募捐来许多半新的衣服,发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如若有贫寒家庭学生的父母、兄弟、姐妹患上了疾病而无钱医治,老师们也会想方设法,出尽人力、物力送他们去博习医院治疗。
据旧时资料显示,惠寒小学成立之初,只招收到42位学生,也没有专门校舍,教室是从教会那借来的,只在夜间授课。第二年,随着校舍的建立和固定教员的保障,学校才转为全日制性质。到1918年,惠寒小学已有校舍两座,在校学生达65人,共有46名东吴大学学生做义务教员。1922年,学校学生数达72名,聘任常驻兼管理教员2人,其中来自东吴大学的义务教员占东吴大学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由此可见,当时东吴大学尊师重教氛围之浓厚,以及惠寒小学的师资之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当年在东吴大学时也曾担任过惠寒小学校长一职。
抗战期间,东吴大学辗转各地,惠寒小学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惠寒小学复校,1948年秋季学期,学校计有学生247人。1951年,学校校董会认为“惠寒”二字不合时宜,“颇含封建色彩”,且有“恩赐”的意味,所以决定改名为“苏州市私立东吴小学校”。1952年,学校并入钟楼小学。虽然最初成立的惠寒小学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但助学济贫的精神一直在。
2011年,在惠寒小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在原来基础上成立了惠寒总校,并且学校发出号召,每人每月省下两元钱,建立“惠寒”基金,建设惠寒实体分校和惠寒社区学校,为各分校建设“惠寒书屋”,提供奖学金,开展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苏州以及更多外来民工子弟成长成才。
中国自古就有义学传统,东吴大学学子的义举为贫困阶层开辟了求知大道,体现了先辈们的社会责任感。苏州大学也不断将“惠寒”精神传承延续下去,把教育“惠及寒门子弟”的人文关怀普及到了全国。
读书湾一边可以通往车来车往的干将路,另一边可以走到人头攒动的定慧寺巷。闹中取静的这条短巷内,早已没了当初“惠寒”的影子,连钟楼小学也很少被人提及。希望今天这段关于读书湾,关于惠寒小学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扬:原来读书湾这条如此平凡简单的巷子里,曾经诞生过一所温暖而有力量的伟大的学校。
主播:晓荷 梧桐
摄影:晓冬
201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