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河南供御“洛京窑”
“洛京窑,亦元魏烧造,即今河南洛阳县也。初都云中,后迁都此,故亦曰洛京,所烧即供御物。”民国时期著名陶瓷学家叶麟趾在其《古今中外陶磁汇编》里如是说。洛京窑如同柴窑般也许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始终不得窥其真容。
如果洛京窑在历史上真的存在,那它在哪里?究竟什么样?按照叶先生的说法,洛京窑就在洛阳附近,那么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哪个窑口能代表洛京区域内的最高陶瓷水平呢?也许,巩县窑能够给我们一个真正的答案。
汉魏故城以东约30公里,顺洛河下游而去,在河洛交汇之处,那便是巩县窑之所在。
巩义市,旧称巩县,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因地扼守古都洛阳,史上有“东都锁钥”之称。巩义市是丘陵地带,南面有巍峨的青龙山脉,北面有邙山以及黄河,伊洛河从市里穿过,最终汇入黄河。其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高岭土、石灰岩等,现在的巩义市也是全国著名的耐火材料基地。
这些大自然的恩惠为巩县窑的烧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再加上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便利的水路运输,在古时一直备受重视。巩义境内有河洛汇流, 裴李岗、仰韶以及龙山文化遗址,北魏皇家石窟,隋代的第一大粮仓——洛口仓,北宋皇陵等,这些都说明自古巩县人文之昌盛。有帝都的底蕴,有丰富的资源,有最优秀的匠人,一代名窑自此而生。
提起巩县窑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唐三彩,殊不知巩县的精细白瓷也是登峰造极之作。
▌唐三彩宝相花纹三足盘
▌唐三彩罐
2006~2008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巩县白河窑址发现了一批北朝时期的青瓷、白瓷以及少量黑瓷,与洛阳汉魏故城大市出土的瓷器完全一致。其中最令人惊艳的便是一批细白瓷,以深腹碗为主。
胎质洁白,修胎规整,不施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烧结温度高,玻璃质感强。这些有可能就是北魏皇室使用的洛京窑产品。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汉魏故城的这一批瓷器有可能是北朝晚期至隋早期的产品,但无论如何,至迟在隋代,巩县窑白瓷登上了中国白瓷的第一个高峰,可谓白瓷之鼻祖。
近几年随着巩义市东区的城市扩张,北官庄村工地上陆续出现了一批隋至唐代的高质量白瓷,其中不乏透影白釉高足杯、鹦鹉杯、透影水盂、深腹杯、长颈瓶、辟雍砚、高足盘、扁壶等。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北官庄只是窑货岭(瓷器的集散地),窑炉的出现一下子证明了这里就是窑址。
▌透影白釉高足杯
▌隋白釉高足盘
▌隋白釉杯一对
▌白中泛青的透影瓷器
此类白瓷的等级都非常高,同类的白瓷见于太原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右车骑将军斛律彻墓出土的白釉高足杯;隋大业三年(607年)隋州刺史、汝南公张琳和夫人薛氏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深腹白釉杯;隋大业四年皇室成员李静训墓出土的白釉龙柄鸡首壶等。
此前因为资料欠缺,这类白瓷大多都被当成邢窑产品。北官庄窑址的出现,让我们一下找到了这批白瓷的真正故乡。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这批白瓷和邢窑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区别一:这批白瓷的胎都非常洁白细腻,多呈现粉末状质感,偏软,而邢窑的胎则显得硬朗。区别二:这批白瓷都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胎上施透明釉,这也是巩县窑早期白瓷的特点;早期邢窑白瓷则胎质略粗(除了极少数精细者),大多施化妆土。区别三:这批白瓷的釉有不开片、细长条开片以及细碎冰裂纹开片几种类型,积釉处泛青,玉质感较强,和北官庄的标本完全吻合;邢 窑虽出土有少量隋代透影白瓷,但早期的大型精细白瓷则没有见到,大多数是施化妆土白瓷。这说明邢窑早期的精细白瓷只是小规模烧造,而巩县窑的这一类精细白瓷则早已形成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