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怎么判断呢?

对中医的号脉我也深表疑惑,虽然没能直接请教到中医大师,但是还是从跟过中医大师的朋友那里得到过一些说法,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和理解,今天就来跟你聊一聊中医是怎么号脉的,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你多多指正。

怎么号脉?

号脉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切诊就是用手指去触摸得到的感觉。分为脉诊和按诊,很明显脉诊就是触摸脉搏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号脉。

可是全身这么多脉搏,我们该摸哪里合适呢?

其实只要是有脉搏跳动的地方都可以。比如脖子、脚踝、大腿内侧、手腕、手肘、膝关节后侧等等这些地方都能摸到脉搏,但很多地方摸起来都不是很方便,甚至还容易产生误会,所以最后选择手腕的部位最为合适。所以你会看到号脉都是手腕,如果有残疾的病人也会选择颈动脉、或者脚踝。

实际的号脉的时候手应该放平,这里主要显示高起的桡骨茎突

实际上中医对脉诊的部位也大有说法,脉诊的部位一般用的是“寸口诊法”,按的是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寸口分为寸部、关部、尺部,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如图画圈的位置就是高骨,你自己可以用手摸一下,高起来的一块骨头的位置,中指就放在指向高骨的位置,食指和无名指自然放下你就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三个指头的疏密也会按照病人的高矮胖瘦来决定。小孩子只有一指切脉,三岁以下的小孩子一般都是通过观察指纹的方式代替切脉,这个之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一聊。

我们的摸到的地方代表的是什么?

由此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称六脉。左、右是不一样的,它们有分候的脏腑,分别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所以当医生摸完你的左手要求在摸你的右手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疑虑,因为两手的脉代表不是一样的。

据此似乎也明白了我同学的说他的中医老师能够通过脉诊知道肝脏的一些问题,后来B超检查相差无几,只是我不理解的是中医的脏腑和现代医学解剖的脏腑是不一样的,这怎么做到的,可能经验成分很高吧!

位置也找到了,手也放上去了,可是有的人可能脉搏很清晰,有的人则就不一样,需要深压才会感觉。其实切脉时候的手指力度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医生切脉的时候手指头并不是一指就这样搭在上面不动,除非是在数脉搏。一般三个手指头都会有反复地抬、放的感觉,这是因为切脉有轻、中、重三种切脉方法,又称“举、按、寻”。所以根据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就把脉象归结成了三部九候。

以上是号脉的基础,当我知道了这些之后,感觉中医号脉是当真有趣,不自觉地给自己摸了一摸。

可谓是:“三部有脉,不沉不浮,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是为“平脉”也称为“常脉”就是正常脉搏的意思。并非我想如此卖弄,实际上我就只是感觉到跳动的脉搏,也确实缓和有力,节律均匀,除此之外我也是没有任何看法,也并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脏腑啥的。这就要说到病脉与主病了,但是根据书上或者一些资料总结的描述,除了一些特别有特点或者明显的脉象,其实我们还是很难分辨。

而中医号脉自学成才也不多,很多中医都是跟师很多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切了很多脉之后细心总结,才能够自己给别人号脉,但是就诊断来说仅凭号脉也不行,还需要四证合参。不过你也不妨看看如下比较特殊的病脉,自己审视一些自己是否有其中的特点。

常见的病脉

浮脉

——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按能感觉到,按重了反而就变弱了。

沉脉

——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清楚。

迟脉

——寒证,有力为寒实证,无力为虚寒证。

脉搏次数较正常少,一息脉来不足四至,或者每分钟少于60次。

数脉

——热证,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热。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

虚脉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三部脉轻、重按压都没有力。

实脉

——实证

三部脉都很有力。

滑脉

——痰饮、食滞、实热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虽然我可能摸不出来,但是这样的描述应该能想象得到。)

涩脉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洪脉

——热盛

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阔,且波动大

细脉

——诸虚劳损,又主湿

脉细如线,指头能明显地感受到,就是有小狭小,波动也小一些。

弦脉

——肝胆病,诸痛,痰饮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代脉

——阳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扑损伤。

脉来缓慢而又规律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当然还有很多,以上这些算是比较有特点的,你可以根据以上的描述对应的给自己号个脉看看。事实上能够自己摸清楚得不错,毕竟号脉真的是需要经验总结的,毕竟这个需要医生自己的感受。我那位朋友说的学习中医看病,开始的时候你可能真的号不出什么,但是也要硬着头皮去号,号的人多了,你就会发现各种脉象的人对应的各种症状,慢慢积累也就会了。

所以您说号脉该怎么判断?真的不是光靠看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不说,还需要根据四诊合参。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对号脉有一些了解,我也只是略懂皮毛,让各位看官见笑了,如果不当之处还请留言指处,“三人行必有我师”。深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如果觉得还不错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