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生产队的钟声
生产队的钟声
李文龙||北京
六十年代末期,我初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八点左右,生产队的钟声就会准时敲响,悠扬清脆的钟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上空回荡,随风飘进每一户社员的家里。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集体经济体制。生产队是处于最基层的一级生产组织。由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员、保管员、记工员等人,负责生产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事务。每天早饭过后,亲自敲响钟声的是生产队长,主要作用就是呼唤社员们准备上工了。每个生产队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男女老幼一百人左右。能坚持出工参加生产劳动的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大家听到钟声后即刻来到固定的地点,听候队长对当天所做农活的具体安排指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模式数十年都没有改变过。那时农村贯彻按劳分配的政策,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根据出勤多少挣工分,年终按照工分多少决定分红。绝大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不出勤不劳动,怎么能够享受到赖以生存的粮食等物品的分配呢?
习惯了聆听生产队的钟声,那钟声清脆悦耳,随风飘荡,是劳动的召唤,是利益的使然。每一天生产队的钟声都会及时传送到每一户社员的家里。于是,人们赶忙携带农具,奔赴生产队派工地方。每天上午,全队所有劳动力都聚集在这里,或蹲坐地上,或站立一旁,等候队长给逐人派工派活。一般会给青壮年男劳动力安排一些技术含量略高、体力付出较重的农活,而给妇女和年岁较老、身体较弱的人们安排一些相对轻松容易的活计。开始并非是男女同工同酬,即使干一样的活也是男女有别。男性劳动力工分要高些,女性劳动力只能拿到男性的三分之二左右。后来妇女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此事也惊动了上级党委政府。因此,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当年有一部名为《李双双》的电影,就真实的反映了那段历史情况。像李双双那样的妇女,生产队也有几位,他们大公无私,办事利索,说话爽快,性格雷厉风行,使生产队活跃了气氛,也显示出那个时代人的朝气蓬勃与青春活力。而像喜旺那样的人也有,他们谨小慎微,干事缩头缩尾,生怕得罪人,体现了少数农民的特有思想形象。
我家在冀中平原农村。我记得很清楚,父辈们每天都按时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生产队的钟声响过,人们随即纷纷来到派工现场,待队长宣布完当天每个人的具体生产任务后,大家便有说有笑的扛着农具出发了。他们走向那充满希望的田野,开始挥舞镰刀锄头,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生产劳动之中。每年的春夏秋季节,社员们都会在田间挥汗如雨,辛勤耕耘着农田。遥望金光闪闪的麦浪,近看白茫茫的棉田,大家仿佛听到丰收的喜讯到处传颂,此时此刻,社员们人人手舞足蹈,心花怒放。是的,当身处广阔无垠的原野大地,眺望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欣赏丰收的累累硕果时,人们的内心怎能不激动万分呢?这是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这是养育他们的神奇土地,这是祖祖辈辈生长的美好家园。他们深深热爱着这块养育自己多年的热土,励志为家乡奉献美好的青春芳华。
伴随生产队的钟声,当年在派工现场,在休息的田间地头,流传着很多的故事。比如张家儿子结婚了,人家娶的媳妇热爱劳动,孝敬公婆,勤俭持家,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女人;李家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是全公社的高考状元呢;王家的小伙子当兵了,去部队没几年功夫就提拔为排长、连长。社员们对这些正能量的东西非常羡慕和崇拜,也充实了他们的话题内容。正面的信息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他们坚持努力生产,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我还清晰地记着那些勤劳、善良、朴实的乡亲们,那是一个聪明智慧、乐观豁达,闪耀着灿烂思想光辉的群体。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吃大苦、耐大劳、甘于付出奉献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可爱的乡亲们树雄心、立壮志、出大力、流大汗,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当时流行一首很火的歌曲叫做《公社是棵常青藤》,唱出了大家热爱人民公社的心情。他们把公社视为常青藤,把社员看作是藤上的瓜;把公社视为红太阳,把社员看作是向阳花。非常生动准确地说出了人们热爱集体、努力奉献的心里话。
确实如此。当年的人民公社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社员们心向集体,齐心协力种好庄稼,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可谓,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人民公社蒸蒸日上的强大依赖,也是生产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每个生产队社员都像是一颗向阳花,围绕人民公社这颗红太阳旋转,花儿朝阳开,花朵磨盘大,历经风雨坎坷,不畏艰难险阻,社员们永远听党的话,幸福的生活发了芽。那个历史阶段的生产队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农民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乐观精神,体现了他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人多是一大优势,实干是决定因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通过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人定胜天,战胜敌顽,是那个年代突出的特点。
生产队的钟声曾经传递过很多重大消息。有一年连日大雨瓢泼,下个不停,导致洪水突发,泛滥成灾。村边那条大河里的水已达到警戒线,快要溢出河堤了。地里的千倾庄稼、万亩良田以及人们居住的小村庄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此时情况万分危急。队长紧急敲响钟声,号召大家前去保护河堤,投入抗洪战斗,堵决口、筑堤坝,确保庄稼与村子不被水淹,捍卫来之不易的丰收成果与人身家园的安全。人们纷纷积极响应,展开了一场与洪水搏斗的激烈抗争。其场景惊天地、泣鬼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有遇到大旱之年的时候,大半夜了,队长敲响钟声,要求社员们紧急集合,快去田间挑水浇地,及时灌溉缺水枯萎的庄禾,绝不能让这些亲手栽种的禾苗死于干渴。当然更多的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那就是丰收了!男女老幼、大人小孩一起出动,带着农具,推着小车,拿着口袋,背着箩筐,大家欢呼着、跳跃着一起奔向原野,连夜把成片的成熟的庄稼抢收归仓,大家披星戴月,挥舞镰刀,将沉甸甸的谷子高粱玉米等庄稼全部收割拉回到家,场面上堆满了丰收的果实,看着就让人非常兴奋。秋收的场景十分壮观,就像军队打仗一样,人们冲锋陷阵,你追我赶,不甘示弱,因为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丰收的果实,还是人们寄予全年的生存希望。年终分红了!这也是令人难忘的喜庆时刻。人们在生产队队部门前排队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劳动报酬,手里数着崭新的人民币,盘算着如何给家人添置新衣,如何安排过年的美食,憧憬着来年的一切幸福美好。人人脸上挂满了喜悦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妇女在生产队逐渐显示出了半边天作用。比如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体力较繁重的活计,她们同样可以承担下来,耕地、播种、收割等样样不甘落后,有的妇女甚至比起男人来一点都不逊色。生产队一般都配有负责妇女工作的副队长,带领一帮铁姑娘,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队里交给的艰巨任务,时常能听到妇女们夺取农业生产新胜利的好消息。不论是抗旱还是排涝,不论是春种还是秋收,人们总能看到妇女们的潇洒英姿和勇敢坚定的靓丽身影。正是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培育了妇女的顽强意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征程中,树立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劳动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幸福,不少适龄男女还通过相互接触了解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喜结良缘,结婚生子,共度美好的一生。她们决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扎根一辈子,默默贡献自己的青春芳华。
生产队的钟声,不完全都是农业生产劳动的讯息,也有召开会议等其他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艰苦岁月,各种会议充斥各个领域阶层,生产队这个生产组织也不例外。比如什么批判会、学习会、传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会等等。但社员们对那些批斗会之类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他们说,我们相信只有劳动创造财富,辛勤播种、努力耕耘,才会获得粮食大丰收。其他空谈会误国,折腾会误事。我们并不感兴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的到来,生产队完成了自身的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农村里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生产队的钟声了。村中歪脖树上的那口大铁钟已是铁锈斑斑,孤独寂寞的悬挂在那里,默默见证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再也没有人去击打敲响它。如今,村里有何大事小情需要告知村民,早已被村委会房顶的那个高音广播大喇叭取而代之。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李文龙,北京籍河北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政府机关公务员,现已退休。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经常撰稿。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所写稿件散见于部分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