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瑰宝

心意拳又称心意六合拳,是我国古老且著名的优秀拳种,与太极拳、八卦拳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派”。而流传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的心意拳分支——襄县心意拳,其拳法古朴简洁、凶狠毒辣,强身健体、祛病养生,却匿踪于武林,不为世人所知。

一、襄县心意拳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心意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其首创人是山西蒲州尊村人姬际可(又称姬龙峰)。姬际可晚年在家授拳于子孙。清康熙末年,河南洛阳查拳高手、回族人马学礼慕姬师其名,访师于山西蒲州尊村,恐不能得其真传,装哑巴为佣于姬家三年,偷学其技,后被姬师发现,嘉其心志,感其心诚,正式收其为徒,遂将平生所学悉心授于马学礼。马师五易寒暑,尽窥心意秘旨要义,终成河南心意六合拳开山鼻祖。马学礼千里寻师,历经磨难,深感学拳不易,晚年将心意六合拳定为回族护教看家绝技,并结合伊斯兰民族风俗习惯,将回族五大功修融于拳技中,严加保密。由于马师择徒极严,只传子侄及内亲,加之练拳时也极其隐蔽,得其真传者仅洛阳人马兴、马三元,南阳人张志诚。清乾隆年间,张志诚传河南郏县三郎庙李祯,李祯晚年又秘传其外甥襄县姚仁山、鲁山张聚等,张聚传买壮图,买壮图传至陕甘、江淮等地,方使心意拳在武坛崭露头角。

襄县姚仁山,受回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严守门规,仅秘传其子姚道三、外甥马伦(回族,因故早逝,没有传人)。姚仁山70多岁时,又秘传好友之子鲁水聚。

清光绪年间,历来有尚武之风的襄县迎来了心意拳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全面继承襄县心意拳衣钵的鲁水聚,打破过去心意拳传回不传汉的保守观念,晚年在襄县县城广为传艺,然得其真传者依然以回族居多,其入室弟子皆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林人物,并形成了心意拳襄县流派。然真正深得个中三昧、把握前贤拳法精义、完整继承马氏心意拳技者,唯吕英林。吕英林(1882—1973年),近代著名襄县心意拳大师,河南舞阳北午渡人,回族,清光绪年随父母逃荒到襄县,后有缘投师于心意拳大师鲁水聚学艺,浸淫思道七十余载,妙得古贤遗旨,晚年拳艺达炉火纯青之境,人称“活拳经”。

二、襄县心意拳的拳理体系

襄县心意拳历经二百多年承袭锤炼和演变,已形成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动作朴实、体用兼备、实战性极强的武术流派体系。其拳理拳法、功法修炼、攻防技法、武德涵养,无不与中国传统医学、古典哲学、气功学、回族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襄县心意拳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传播至今,由于受地域、民族风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传授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县域附近,传授的对象也仅仅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授,故该拳古风犹存,并完整地继承和保持了原始的格杀本能和古朴的拳术风格特点。

简略地说,襄县心意拳拳法至简至明而又至精至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底蕴丰富的文化拳,也是人类野性得以展现的实战拳。该拳法遵“天人合一”之理,循三才、四象、五行、阴阳、八卦之规,摄自然生灵之长,合天干地支之数,汲取古人吐纳、导引养生之精华,象形取意,取法为拳,具有严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