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用一生去实践的一本书

如果要列出职场人必读的书籍清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定是我最推荐的那一本。

20年前在公司的培训上,第一次接触了《七个习惯》,从此被史蒂芬.柯维先生圈粉至今(老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影响力依旧)。

几乎每年都会把这本书拿出来再读一遍,而每次阅读又会有新的收获。

在刚进入职场的那几年,最受触动的习惯是“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 first) 和“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面对多任务处理的时间压力,找出最紧急与最重要的事情优先安排;在跨界品牌合作、跨团队沟通时,奔着双方都能受益的目标,一般都会谈得很愉快。

工作几年后,对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 then to be understood )和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有了新的认知。

搞明白主动并不等于献殷勤和agressive,也懂了“倾听”不但是要“听”,更多的是“同理心”。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和“综合统效”(Synergize )则是工作了10年后才开始理解和实践的两大习惯,至今依然在学习中。

去年开始,我对七个习惯作为一个框架体系有了新的领悟。

按照从依赖-独立-互赖的成长规律,由内而外地从个人到组织养成好的思维习惯。而个人成长与组织成功都需要持续的更新与进步。

因此,七个习惯系统就是“个人成长的底层操作系统”。

如果你能在阅读/听完我的实践心得后,能拿起这本书阅读,并从积极主动开始实践,必定会受益终身。

1.

什么是习惯?

我们平时常说的习惯每天4:30起床、习惯看图文而不是视频...很多只是肌肉记忆或偏好,《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习惯是“思维记忆”,也就是我们在思考时的一些惯性模式

大白话就是指导行动的指南。

比如想养成高效安排时间的习惯,必须先有意愿去改变,还要理解和学习时间管理四象限,不断实践复盘逐渐才会形成。

好的思维习惯带来的价值是提升效能(注意不是效果也不是效率),也就是养出不断能生金蛋的鹅,产出就是金蛋。

我们来一一说说这七个习惯。

2.

个人的习惯

【习惯1 :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翻译成”积极主动“似乎并不太准确。

大家心中的积极主动是有事我来扛,有活我来干,有责我来担。但Be proactive更强调在反应和行动之间的选择。

几个例子:

-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除了躺平叫外卖打游戏,可以选择做一顿好吃的饭菜、陪家人散散步、看看书提升职业技能…

-网上看到一段跟自己观点相反的言论,不是骂别人笨蛋,而是选择研究他人观点背后的原因,自己能不能换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在公司受到不公正待遇,抱怨之前选择找出自己的问题,挤出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找到更好的offer…

积极主动是一种态度,是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的习惯,最简单的做法是本能反应之前,留出时间(哪怕10秒)思考后,再作出选择。

外界环境(关注圈)也会扰乱我们的选择。大到新冠疫情、中美贸易冲突,小到变老、变胖的焦虑..都是选择的阻力。

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影响圈,比如死磕技术研发、与团队高效协作、做好客户服务、个人努力做好锻炼…扩大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才会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如此说来,Be proactive就是内心的选择与自我掌控力。

【习惯2 :以终为始】

曾经问过不少年轻的面试者,“10年后你的职场目标是什么?”大部人都回答“没想过”。

过去的我也一样。

在外企职业生涯中隐约感觉到职位瓶颈、年龄的危机,但迟迟没有行动,随遇而安,白白荒废了一些时间。

自从开始从事品牌营销咨询后,才找到真正的职场目标,持续学习脚踏实地起步,整个人的状态也不一样了。

而去年开始更加明确了终身职业是持续将有价值的思考带给更多的人,这个方式可以是写作、教练、咨询... 有了最终的目标,再一步步分解到每个阶段的路径,心里踏实,动力也很足。

比如在写作上,即便在非常非常忙的时候也尽量坚持周更,并会在写作时反复思考“这篇文章对读者的价值在哪?怎样表达可以更容易理解?”... 我想这种认真与执着来自于明确的目标。

因此,如果把过好一生看成经营一家公司,那么“终点” 就是个人有限公司的愿景与使命。

只有心中有了“目的地”,才会合理选择路线,无论多塞车,最终也会到达。走哪算哪,盲目乱闯,既浪费时间还会带来无尽的焦虑。

【习惯3:要事第一】

把“重要的事情优先做”和四象限图在时间管理书籍中已经被说滥了。

柯维先生把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让一位女士来装入玻璃罐。

开始时先放沙子,大石头放不进去。这位女士要舍弃的大石头有“健康”、“假期”、“家人”,要么是“自我”,两难。(是不是常见的平衡问题?)

但当把沙子倒出来,先放入大石头,再倒入沙子时,竟然全部都能放下。

这些沙子暗喻的是生活中的琐事,大石头指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事。

要做到要事第一,首先要明确自己心目中的大石头是哪些?根据尺寸排列

比如在我的心目中,家人、健康、自我实现是最大的几块,那么在分配时间的时候,优先放入时间的罐子中,而沙子就好像读新闻、八卦在大石头放下之后再来倒入。

工作中也一样,先定义哪些是大石头,把时间占上,然后再来考虑沙子。

真正养成这三个习惯,开始独立思考,就是“成年人”了。

具体表现为遇事能够选择积极的一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通过努力会有什么结果;每天能高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在个人领域小有收获。

但是这仅仅是起步,我们每个人在家庭、朋友圈、公司、社会上有各种角色,需要与人沟通,与环境融合。

3:

与外界协作的习惯

【习惯4:双赢思维 】

双赢与中庸并不同,更强调积极地去寻找更好的答案,对彼此都有利,而不是大家都退一步,找到妥协的方案。

我们生活在竞争的大环境中,受的是一定要赢的教育,想想现在的“内卷”,简直就是双赢的反面教材,家长累、孩子累、学习的效果也并不好。

当然,并不是每件事都要双赢,有竞争才能带动发展,但是在越来越依赖协同的世界,对彼此都有利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读者来说,能收获一些思考与启发;对于我而言,是知识的梳理与总结,因此写作能带来双赢。

再来说说企业竞争中掌舵人的双赢思维。埃隆.马斯克在前些年公开了特斯拉的多项专利。

对于其他的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免费获取核心专利简直是大好事,节省了大量的研发时间;对于特斯拉来说也不输,电动汽车整个行业快速发展,作为品类独角兽依然是最受益的那一方,同时还能收获一波社会声誉,简直是把双赢发挥到了极致。

【习惯5:知彼解己】

Seek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用英语来理解这个习惯更容易。主动先去倾听,然后再寻求自己被理解。

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习惯说,而不喜欢听。

比如在产品研发的时候,是否了解了客户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是否真的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收集反馈并及时行动?

真正的倾听不一定是坐下来促膝长谈,而是要具有同理心。但真正的做到实在太难了,需要花时间,需要改变...

想想我们强加于孩子的课外班,想想那些靠拍脑袋研发的产品,是否忽略了to understand?

【习惯6:综合统效】

这是我最难理解的一个习惯,这次英文也不管用,难懂。书中的解释是1+1不但要大于2,甚至等于100甚至10000…

直到当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颠覆手机行业,将硬件设计生产与APP应用完美结合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30年前柯维先生已经前瞻性的看到了未来的协作模式就是构建生态。

当我们和团队一起创造价值的时候,鼓励每个成员都发挥专长,这样组织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因此又会吸引越来越多同频的人把协同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整体的产出就会远远大于部分的总和,最终实现共赢。

4.

自我提升 贯穿始终

【习惯7:不断更新】

Sharpen the saw就是砍树的锯要磨得很利。把面对的问题比做“树”,“锯”就是解决的方法。

通过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为自己健康打下基础;通过阅读、写作和与他人分享,更新思维,强化知识;关注精神健康,放弃对物欲的单纯追求;珍惜亲情与友情,让自己随时都充满能量..

记住,钝的锯不可能砍下参天大树。在不断更新这个习惯中,关键要坚持。

作家村上春树先生从30岁开始写作与跑步,每天从不间断。他还是狂热的黑胶唱片爱好者,翻译家。

所有的这些习惯他至少坚持了30年,现在的村上先生,依然精神饱满,每年还能写出一本畅销小说。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成为畅销多年的认知提升书籍,在国内也被很多名人、企业家推荐,原因也是这些习惯对他们的个人以及企业发展带来了正向的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