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防洪经验借鉴:尊重自然科学治水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据预测,长江上游和海河、黄河上中游、松花江、辽河等江河今年盛夏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很大,防汛抗洪形势不容乐观。
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束庆鹏表示,目前我国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南方大部分地区前期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江河水位较高,水库蓄水偏多,土壤接近饱和,损毁的防洪工程尚未得到修复,再次遭遇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严重洪涝和山洪灾害,特别是目前四川灾区还有强降雨过程,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与我国相似,德国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易北河流域城镇地势低洼,人员和财产安全经常面临威胁。为此,德国联邦环境署制定了15项减灾措施,其中预防占了8项。可见,德国防洪重在未雨绸缪,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图片:今年6月,德国东南部城市帕绍遭受洪水袭击,图为帕绍老城区出现内涝。)
提高自然防洪能力
这些防洪措施中,有不少是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提高自然防洪能力为出发点。其中有一项就是保证足够的泄洪土地面积,即洪水流泻空间。
堤坝把河流与自然泄洪区隔开,洪峰来袭,下游城镇容易受灾,因此要为河水漫堤预留土地,这个空间的面积,德国参照了历史最高纪录的洪水量规划设定。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控制泄洪区内人口聚居地的发展,这包括规定任何新兴建筑都要经过防汛机构的严格审批,而且基本上是不会被审批通过的。
土壤是天然的蓄水池。在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城市雨水通过排水系统流入河流湖泊,这会增大洪灾风险。从这一方面着眼,德国政府为城市和道路占地面积的增长设限,城市中预留大量土地,以便让尽量多的雨水渗透到土壤中。
从2006年到2009年,德国城市和道路占地面积总计增加了1682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天增加1平方公里,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这一日平均指标减少三分之二。
恰当的农业耕作方式
恰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地表水流动有着很好的制约作用。例如用松土耙代替犁,或实行作物间作,都能有效保护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
与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生态农业不再深耕密种,可增加土地活力,大大提高土壤渗透力和保留水分的功能。此外,在降雨量大的地区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也是防止土壤流失、预防洪水灾害的好办法。
(图片:6月5日,在德国南部的代根多夫,高速公路和建筑物浸泡在洪水中。)
严格监控技术性防洪设施
人们发现,为了发展船运,将河道取直、筑坝截流提高水位等的作法,会增大洪灾风险,加速洪峰到来。因此,德国联邦水道法对扩充水域提出了明确的防洪要求,制定了监控措施,以免因为节省开支而埋下洪灾隐患。其中,如果有关新建基础设施可能导致河水水位提高,那么就要相应予以防范。
当洪水威胁住宅、工业区和道路交通之际,通过移动防洪墙、可调控的沼泽地、拦洪大坝等技术手段来防洪抗洪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除此之外,建造水库、利用山谷筑坝等,也都是调节水量的重要途径。但技术性的防洪并非绝对安全。比如,大坝和水库蓄水量都有上限,超过承受范围,会成为洪水之源而反受其害。
(图片:6月11日,在德国东部的尼萨乌,一名男子在洪水中划着用浴缸自制的“小船”。)
提高国民防洪意识
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国民防洪意识也是一大预防措施。洪灾发生之际如何应对,需要普通人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合理行动能力。与此同时,德国政府重视做好及时准确的信息通报和洪水预警,以便国民采取相应行动。目前德国部分联邦州已根据历史记录绘就洪水风险地图,标示每年水位和洪水流速,人们可上网浏览。
为保护个人财产,自1994年开始,德国引入洪涝灾害险,作为传统的房屋保险的一个补充险种。目前,德国已有约30%的家庭加入这个补充保险。
德国在2002年、2006年和2010年曾数次发大水,尤其2002年的易北河洪水导致东部包括名城德累斯顿在内的许多城镇被淹,受灾人口总计37万,直接经济损失110亿欧元。2010年,还有城市因受洪水威胁而举城疏散。德国未雨绸缪、亡羊补牢,总结和吸取诸多经验教训。只有尊重自然,科学治水,才能减灾避灾。(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1/7234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