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并重促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学习经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学习活动方面,教师整体参与程度不高。比较而言,学校为教师安排的组织学习活动多停留在常规性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等提高教学技能的层面,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修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学习活动偏少。

这表明,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责任意识淡薄。有人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成长负完全和完整的责任,但对教师的成长仅负有不完整的、有条件的责任。只见制度不见人。例如:以应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制度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与制度的制定者对制度的服务功能缺乏认识有关。关注精英,忽视群体。狭隘理解专业发展。很多学校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狭窄领域,将专业发展技能化。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教师的内功和底蕴是教学之“道”,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学之“器”,上述表现即重“器”轻“道”。笔者认为,学校应承担起服务、支持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道”“器”并重,为教师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专业生活。

1、协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使教师逐步达到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的专业品质之一。很多教师没有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导致自身专业成长步伐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学校应协助教师将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构想清晰地表述出来,引领教师树立“我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的自觉意识。

学校应协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策略和途径。例如:某中学在学校组织机构中设置“教师发展中心”,明确提出教师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在目标方面,学校首先根据本校的总体情况,做出培养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计划。然后,请教师陈述自己5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而从整体和个体需求上进行整合。为保证规划的落实,学校采取了如下策略:为每个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改变“优秀教师初三把关”的习惯做法,初一到初三实施循环,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有机会带毕业班。鼓励并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年度基本功大赛。每学期表彰一次优秀教师。

2、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专业发展力量

(1)加强常规组织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明确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等组织的职责及权限,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职能。学校在加强常规组织建设方面要做到:一是学校领导要深入到组织中去,参与组织的活动,了解组织发展的动态,并以成员的身份为组织的建设出谋划策,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将领导班子成员按学科划分到教研组中,参与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有的学校领导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课题研究。二是选择业务能力强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常规组织的负责人。组织的负责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根据每学年组织开展活动的绩效以及成员的评价对其进行调整。三是明确各类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主管领导要与组织负责人就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安排进行研讨,常规活动要体现研究性,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

通过常规组织建设,我们要让教师明确:上述研究组织就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就是在日常的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的,教师应珍惜每一次活动。

(2)尝试建立教师学术自治组织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必要在校内建立一种特殊的教师学术专业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总结研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紧要问题、定期接受教师专业咨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建议、统筹协调学校内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活动等。例如:某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教师学术自治委员会,两位主要负责人由教师选举产生,这两位负责人再根据学科、年级分布推荐10位教师,经由学校教师民主选评后组成自治委员会(委员均为一线教师),委员会每两年改选一次。委员会主要为学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教学计划以及校内组织公开课和评优课等活动出谋划策,为教师代言,每学年向学校作一次工作汇报。

这种非常规的组织的建立,在校内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力量,督促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提高专业能力,开拓学术领域。

3、搭建平台,引导教师把握专业发展契机

学校要帮助教师建立一种融工作、学习、研究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专业生活方式,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助人自助”式的服务平台。

(1)搭共享台

学校应注重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指在教师例会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某些重要活动的参与人将活动信息和体会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智力资源共享指充分开发校内优秀骨干教师资源,根据他们的学术专长,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典型引路活动,促进全体教师的成长。

(2)搭展示台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在展示中,他们会将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预设进行比较,进而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3)搭对话台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借助他人、团队的力量,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团队力量的较好形式。专业对话既表现为与同行、专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专业对话,也表现为与教育期刊、教育书籍进行专业对话。学校可建立教师沙龙,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有机会在一种非正式的轻松氛围中开展专业对话,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例如:某区地处农村边远地区的几所初中校因生源匮乏,造成学校内部师资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学校呈现出学科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为此,4所学校本着地域相近、学科间实力互补的原则,构建起校际联合体,成立联合大教研组,跨校选出教研组长,这些教研组长一般都是各校的区级骨干教师。大教研组根据本地情况,开展适合教师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按计划定期进行教材辅导采取“半月谈”的形式备课,即每月安排两次集体备课;校际公开课由每校安排一名教师做课,课后共同评课,并请区教研员参与评课指导;多途径获取信息,各校在请专家、教授讲座和安排其他的大型学术活动时,请其他3校的相关教师来参加,以4校为主干的网络研修悄然走进教师的生活。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