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脉象理义 把脉技巧,各有千秋 淡浮子老师切脉心得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中医的脉象理义前几天难得有一位同道中人讨问脉象,夲医实话实说,其实中医最讲究的是脉理。所以中医的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部份,两者同是运用双手对病人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辩证施治的最基本资料的一种诊法。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是中医的特征形象。目前通采常用的诊脉部位是寸关尺,正常脉理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的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六大脉类,当然,相兼脉另议。一、浮脉类: 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稍弱。主表证:外感病见于脉浮紧,为表寒证;见脉浮数,为表热证;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见脉浮滑,为表证夹痰。也主虚证:久病体弱而见浮脉,多为虚阳外越之证。 2、洪脉:脉体阔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为气分热盛正衰。多见于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等症。 3、散脉:浮散无根、至数齐。见于正气散尽之病症。 4、濡脉:浮而细软,主虚证和湿证。二、沉脉类: 1、沉脉:轻按不应,重按始得。脉理主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2、伏脉:重手推按始得,或则伏而不见。主邪闭、痛极。 3、弱脉:极软而沉细,主气血不足。三、迟脉类: 1、迟脉:脉搏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一般为三至而已。(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2、缓脉:一息四至,来去缓慢,主湿盛。 3、涩脉:脉往来艰涩而不畅,如刀刮竹。脉涩有力为气滞血瘀、挟痰挟食。脉涩无力为伤精、血少。 4、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见于阴盛气结、寒痰、积聚等证。 四、数脉类: 1、数脉:脉搏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为虚热。 2、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3、动脉: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主痛证、惊恐。五、虚脉类: 1、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2、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虚劳以阴、血虚为主,也主湿证。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3、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脏气衰竭,风证、痛证。六、实脉类: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3、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实热等证。也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明朝李时珍就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其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明,但指下难切。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若要做到了如指掌,下手知脉,却不见得真正有几人。所以现代的中医还要依靠西医的科技之助,实感中医的衰退呀。不过,临症日久也会自有心得,小女子在这就不敢恭维了。愿好人一生平安吧,阿弥陀佛!明﹒周慎斋 《医家秘奥脉法》江湖医侠老师按:脉法的运用可分三个层次:一、看脉,凭脉知病,持脉在手,三部六位九候细参,不待患者言即可断定所患何病,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把脉,以寸、关、尺三部分类,左右不别,以脉知证,如“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三、诊脉,从脉形大概辨证,判阴阳,别表里,定虚实,测预后。如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证脉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证脉象,伤寒六经中分别以太阳病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太阴脉浮缓、少阴脉微细、厥阴脉微为主脉,提纲挈领,再以兼脉辨寒热,等等。第一层次最高级,属悟性极高的“仙道”中的人物,民间传说虽神乎其神,但要做到百症不失,非常非常难!第二层次也高级,当心细如纤,毫厘能辨,且非得十几、数十年修炼,才能达到此水平!第三层次属普及化,是中医的基本功!但现代中医重视学习的也越来越少了,甚至于在某些所谓中医权威的引导下,认为是落后的、可以被抛弃的技能,现状令人堪忧!沙丘沙先生说脉象有“不传之秘”,嘱我在沙龙为方脉之学做些推广工作,自己水平有限,真诚惶诚恐!近读明﹒周慎斋《医家秘奥脉法》,感觉相对那些深奥的脉学专著,有简便之优,故在此向大家荐介。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条文内容如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十一、 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十二、 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十三、 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十四、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十五、 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十六、 寸脉微细者,温补。十七、 尺脉微细者,温暖。十八、 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十九、 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二十、 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二十一、 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二十二、 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二十三、 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二十四、 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二十五、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二十六、 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二十七、 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二十八、 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愈。二十九、 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倶是假火,按内伤施治。三十、 凡虚损痨病倶见于右尺,伤风外感倶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三十一、 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三十二、 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无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三十三、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倶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三十四、 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三十五、 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三十六、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倶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三十七、 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三十八、 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三十九、 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四十、 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四十一、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四十二、 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症,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四十三、 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倶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倶为病脉。四十四、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四十五、 右脉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四十六、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四十七、 凡身热有汗,倶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四十八、 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四十九、 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五十、 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五十一、 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五十二、 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五十三、 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倶从肝治之。五十四、 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五十五、 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五十六、 凡豁大之脉,倶是阳虚。五十七、 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倶从内治之。五十八、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五十九、 左曰有余,右曰不足。六十、 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六十一、 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六十二、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六十三、 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六十四、 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六十五、 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六十六、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六十七、 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未,肉汤调服。六十八、 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症,脉在中,不死。六十九、 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七十、 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七十一、 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七十二、 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七十三、 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七十四、 六脉倶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症。七十五、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症,宜温之。七十六、 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症,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七十七、 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七十八、 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把脉技巧,各有千秋把脉技巧,各有千秋。有的医生,虽然在把脉,但是手下感觉模糊,病情不清,影响诊治。脉诊第一步:先察胃气。我先讲一下胃气的的实质。胃气的实质在于阴阳。是水火之合气,水性柔软静,火气刚猛而动。若水火合气,到了阴平阳秘的时候,则火动被水制则缓而不迫,水静被火推动而博动有致。若能在指下察觉到胃气的感觉,是第一步。接下去,就是要建立阴平阳秘的标准,每个人都要仔细摸脉,逐渐建立自己的一套标准。胃气,是肾水之温升,谓之有火者,因其动有神也,谓之水者,因其有形而柔软也。故脉形以动态为主者,火偏旺,为阳脉,以沉静柔软为主者,为阴脉。故察脉之要,首分阴阳。脉有胃气,则从容和缓,不徐不疾,所谓水中有火,火中有水,阴平阳秘。阴平阳秘四个字,要好好体会,要从脉速,脉形,脉寸关尺是否和谐种种,自己去体会。在春天,阳所初动,谓之少阳,胃气中阳气生长,故脉形偏长,指下因阳气生而长,脉形有余,如游鱼在波。有圆充之象,所谓规脉,这是胃气因四时不同而阳气的外在表现。现在人称肝脉。其实质是阳气生长,外出条达之脉象。要吃饭了,我老是罗索地说胃气,说明能在指下觉察胃气非常重要,是以后学好脉象的关键所在。明天再说。首先,告诉大家一条提高诊脉技术的方便法门。就是不要让病人说病情,先诊脉,记住脉在你指下的感觉。然后与病人所说的病情对照,这样,你虽然不知道你摸到的是什么脉,但是久而久之,你一摸到这种脉,就会知道这种脉可能是什么病。比如类风湿病,风与湿相合,你一摸到这种如游鱼之轻柔,滑如丝样的脉,你就知道病人可能是类风湿。脉学不太好讲,因为指下了了,要表达比较困难,所以我只能讲我能讲得出的。四时中,脉是有变化的,这也就是人体阳气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所以古人说什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什么春规,夏距,秋衡,冬权,都是在胃气的基础上,阳气变化而致脉形变化。所以要懂得阴平阳秘,是相对的。如果春天的脉本当弦,反而出现了毛脉,说明这个人的阳气生长状态不佳,是金克木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个人阳气萧杀的厉害。病就重了。如果春天的脉本当弦,出现的洪脉,这个人阳气太过,然这是木生火,是相生之脉,阳气旺得太过,人以阳气为本,太旺总比不足好,所以病说轻了。所以的一切,都要从阳气出发,要与生长化收藏相合,包括面色,体形。这样,每一个季节,我都有了一套阴平阳秘的标准,包括面色体形的变化。这个标准一定要立起来,也就是我反复说的,知常才能达变。讲了胃气,又讲了胃气在四时之常,接下来再讲讲根。人体脉分左右。我们常说,左长而右降,左血而右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与根相关脉之有根,比如树之有根,根深才能叶茂。脉之本在于双尺,为阴脉,犹树根在地下也,脉之末在双寸,为阳脉,犹树冠之受之阳光也。关脉为阴阳往来之地,犹树干之上下输布营养。此脉之阴阳也。根有阴阳。左根为肾水。根于阳而用于阴。右根为命门之火,根于阴而用于阳。左尺之肾水,因其偶有阳气,故温升而化为肝木,肝木上升,于寸口中化为心火。总而言之,水---生木---生火,左脉之部位命名,不是虚妄,而是一个阳气化生的过程。因为左升,所以在把脉时,应注意阴气的转化。同理,右尺的命门之火,为真火,火生为脾土,土生肺金。其实右脉的转化也可以看作一个降的过程,肺金,携带胃火,转化为命门之火。所以要摸根脉,注意双尺,摸脉时须重按些。根脉是不是越健旺越好呢,不是的。要注意寸关尺的配合。以左尺为例。左尺脉虚,左关弦,左关大,是何意? 说明此人肾水不足,肝木失养,水不能制火,心火反旺。以老年人为多见,病人双脚乏力,耳鸣目糊。治法意上清心肝之火而下滋肾水,注意平熄肝风。左尺太旺,而左关肝脉不旺,乃肝木郁而肾水不能温升,而反见腰背酸重,头目不清。此间寸关尺之相互转化关系,千古不传,老夫点破之。类似关系不再举例,你懂的。在讲具体脉前,先讲讲为什么可以诊脉察病的原理,因为缺少前人的实验,只能把我悟到的告诉大家,只是想凭此说明个道理,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实在对不起大家了。有人也话会问:脉就是一搏动现象,何来阴阳?试想,人体之血管,络脉,毛脉,孙脉不计其数,阻力有多大?光凭心脏作为泵动力,而无阳气的推动,很难完成输布全身的任务。补气,行气之法,在中医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内经云:有则求之,无则求之,医生的不能光知道有形之变,而要知道无形之变。这就是人体气的变化。诊脉时摸的就是寸口的一段脉搏,因为血管的构造的特殊性,可以完成诊脉任务:1.脉搏摸起来方便,一伸手便可以,摸起来搏动明显。2.从上而来的脉搏直行,血液较旺盛。一到关位高骨处突然受抑,血液流速有变化,从而使脉的气机也产生变化,这就是关部不同于尺部的原因。3.关位到寸位也有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寸口始血管开始出现分支,血液量减少,气的推动感觉会很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尺部,脉搏较直而粗,推动之气藏于血中,所谓阴中偶阳。如果用1表示阳爻,用0表示阴爻,可以记为00.血流遇到关位时,由于高骨的阻拦,阴液受挫,阳气如露。可以记作10,或者01。当血流到尺部时,由于分支分流,血量因分流而不明显,血流全凭阳气推动,可以记作11.如果用00记作肾,10记作肝,11记作心,01记作肺,可以发现,这是四象,水木火金水,形成了一个升降过程。所以在尺部,我们可以用来诊察阴血,在关位,我们可以诊察气血,在寸位,我们可以用来诊察阳气。吾在漫长诊病过程中,对脉学渐有心得,一诊脉,即知其病之所以然,然后处方用药,多有良验。我喜张锡纯的一句话,人生有大愿力,所后有大建树,然又信佛陀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泡影。一则令我奋然,一则令我释然。凡诊脉大要,在于阳气与津液。凡诊阳气者察其神。阳气向外则脉浮,阳气收敛则脉沉或紧,阳气郁则脉弦而不畅。阳气弱则脉弱,阳气亢则脉上部大,阳气下蓄则脉下部大。故诊脉则可知其气机之所向。凡诊阴津者,察其形。脉细者,阴不足血,脉涩者,气血凝滞不畅,脉滑而软者,脾虚有湿,脉滑则实则,多痰饮积滞,种种变化,自己领悟。世上能建功立业者,以其愿力之大,所见之真,则所为愈挫愈勇,勇猛精进。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令我死者,只能令我更强大。若学会了察阳气与阴津,再结合寸关尺上中下定位,再结合浮中沉之内中外,则可以详细测知病人体质与病情。淡浮子老师切脉心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