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28):击瓮叩缶——释“缶”

本文约41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朱英贵

“击瓮叩缶”中的“击”与“叩”都是敲击的意思,“瓮”与“缶”都是可供敲击的陶制瓦器,其中“缶”又是古代各种陶器(古人称之为“瓦器”)的总称。那么,“缶”究为何物,“缶”字的构字理据该如何分析,这一篇就来说说这个“缶”字。

一、“缶”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缶”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缶”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象制做陶器的情状,下面的构件表示正在制作的陶器坯子,上面的构件代表制陶的工具。“缶”字的含义可作为各种大腹、大口的陶制容器的泛称,应该是“匋”(陶)的本字。“陶”这个字的古文字字形并没有右耳刀这个构件,也就是说“匋”才是“陶”字的原始模样,“匋”这个字中有一个“缶”字,剩下的“勹”本是一个弯腰俯视的人形,表示一个人正在躬身制做陶器。“陶”字与“缶”字的区别在于:“缶”是以工具来制做陶坯,而“陶”则是制陶工人在制做缶,其实二者的造字原理是一致的,所以“缶”应该是“匋”(陶)的本字。

金文、战国大篆以及小篆的“缶”字形体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仍然表示的是制做陶坯的情状。今文字的隶书与楷书在小篆形体的基础上加以隶变与楷化,还隐约可见其古文字形体的身影。

“缶”的造字本义是指各种陶器(古人称之为“瓦器”)的总称。

《说文解字》卷五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

许慎解释的意思是:“缶”,就是瓦器。它是用来盛装酒浆的。秦国人常用来敲击节奏伴奏歌唱。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缶”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缶”作为表意偏旁。

《说文》的解义是正确的,但未能详解“缶”字是如何象形的。

前文我们说过,“缶”与“匋”(陶)本应该是同一个字,请看许慎对“匋”字的解释,《说文解字》卷五缶部:“匋,瓦器也。从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案:《史篇》讀與缶同。”

其实,“匋”字不仅古音“读与缶同”,其构字原理也是与“缶”相同的,它比“缶”多出的构件其实是个侧面弯腰的人形,表示一个人正在用制陶工具制做陶器,可见“缶”与“匋”的造字本义是相同的。

然而《说文》作者未能识别这一共性,误将这一构件的作用解释为“包省声”,认为“匋”是个形声字,其形符为“缶”,而声符为省写的“包”字,这样的解释是不符合“匋”的造字原理的。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看,“缶”字形象地再现了陶坯制作的现场情状。

既然“缶”与“匋”(陶)的本义是相同的,都是各种陶器的总称,那么各种陶器也就都可以称之为“缶”,也就是说“缶”并非是指某一种特定形状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也就是说“陶”制做出形状以后还需要“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陶冶性情的“陶冶”一词的来历。

大汶口文化彩陶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陶器时代就是人类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距今约7000年的山东滕县北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来看,当时人们就已经能制作各种陶鼎、陶碗、陶盘、陶壶等器物了。

仰韶文化彩陶罐、彩陶盆、彩陶钵

二、“缶”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及相关成语

“缶”的本义为各种陶器(瓦器)的总称,后来“缶”可以专门指具有某种功用的陶器,于是“缶”便有了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指称盛酒浆的陶器。例如:“樽酒簋贰用缶。”(《易·坎》)这里的“缶”指的是装酒的陶器。

其二,指称汲水或盛水的陶器。例如:“水缶,容三石以上,大小相杂。”(《墨子·备城门》)这里的“缶”指的是汲水的陶器再如:“具绠、缶。”(《左传·襄公九年》)杜预注:“缶,汲器。” 陆德明释文:“汲水瓦器。”又如:“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宋·王禹偁《唐河店妪传》)这里的“缶”也指的是汲水的陶器

其三,指称瓦盆一类的陶器。例如:“盎谓之缶。”(《尔雅·释器)郭璞注:“盆也。”再如:“甀缶盆盎瓮罃壶。”(《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缶、盆、盎,一类耳。缶即盆也,大腹而敛口,盆则敛底而宽上。”王应麟补注:“即今瓦盆。”

其四,指称用作礼器的陶器。例如:“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缶,尊名也。列尊之法,缶盛酒在门外。”这里的“缶”指的既是用来装酒的陶器也是礼器。

其五,指称用作打击乐器的陶器。例如:“不鼓缶而歌。”(《易·离》)再如:“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诗·陈风·宛丘》)以上两例的“缶”指的都是用作打击乐器的陶器。又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汉书·杨恽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缶,瓦器也;秦人击之以节歌。”

其六古量器名:一缶为十六斗。例如:“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国语·鲁语下》)韦昭注:“缶,庾也。《聘礼》曰:'十六斗曰庾。’”

其七古量器名:一缶为三十二斗。例如:“釜二有半谓之籔,籔二有半谓之缶。”(《小尔雅·广量》)宋咸注:“缶,四斛也。”胡承珙义证:“此'有半’二字疑衍。十六斗曰籔,二籔为三斛有二斗……《御览》八百三十引作'籔二谓之缶’是也。”

根据上面对“缶”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缶”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缶”字今天已不单独使用,一些以“缶”为形旁的形声字(如:缸、缽、缺、罄、罅、罐等)大多与陶器有关,而个别留存在成语中的“缶”,其文化含义往往都是指“陶制容器”的意思,例如:“黄锺瓦缶”这个成语,锺和缶都是古代的容器,这里指黄金制作的锺和黄土制作的瓦罐,用来比喻艺术性较高和较低的文艺作品。又如成语“二缶锺惑”,“二”是疑惑的意思,意谓弄不清缶与锺的容量,用两种容量不同的器具来量粮食,怎么也量不清。比喻标准不一,是非不明,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语见《庄子·天地》:“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

三、谈谈作为打击乐器的“缶”

其实“缶”并不是专门的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器,用来盛酒的缶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这种酒器,一边大声吟唱。因此《说文》中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其实缶即使能够扮演乐器的角色,也并不是很高雅的乐器,恰恰相反,相对于真正的乐器来说它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缶”被作为敲击乐器的记载并不多,最典型的有两次:

一次是李斯《谏逐客书》中的记载:

“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这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难登大雅之堂。

另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而且可以看出蔺相如对秦王的蔑视与嘲弄。秦赵两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仗着实力强,又借着点酒劲,开始欺负赵王,让赵王给弹段曲子听,并且让史官记录下来:秦王想要娱乐娱乐,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国家尊严,毫不让步,拿了个缶就跑上来,让秦王击缶。秦王自重身份不肯击缶,于是蔺相如就威逼秦王:今天这个瓦盆你敲也得敲,不敲也得敲。秦王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巨大的侮辱,敲了一下缶。于是蔺相如也命令史官记下:赵王想要娱乐娱乐,命令秦王击缶。

有了上面史料的记载,“缶”也就有了一点乐器的功能,但它实在是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乐器。

四、漫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

上文说到“缶”的一点乐器功能,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乐器。这不禁令人想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的壮观“击缶”场面。

首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的“缶”是否真的是“缶”,当代著名文物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在他的博客中是这样评价的:

缶是什么,估计百姓弄不清楚。缶是瓦罐,盛酒盛水,地位自古不高,《礼记》载:“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你看内外有别;“击缶而歌”说的也是饭前饭后的娱乐,不是正经的演奏会。至于蒙皮大方缶,在2008年8月8日晚8点8分之前,全世界哪儿也没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个青铜鑑缶(奥运缶的原型)说起来也是个定名误会。缶的本义是瓦器,吴昌硕晚年自称“老缶”,意思是说已禁不起折腾了。朱子家训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一句表明的也是缶的地位。蒙皮的缶历史上没有,蒙上皮敲打怎么说也是鼓。(见“新浪博客·马未都”2009年3月25日《第四百零七篇·缶的喜剧》)

可见“缶”在历史上只是地位低下的陶质容具,青铜质料的怎么能叫“缶”呢?黄锺瓦缶岂能混淆。

其次,再来看庄重的场合是否适合“击缶”,黄锺瓦缶岂能混淆?更何况,“击缶”也应该是敲击缶体本身,也不至于在缶的上面蒙上鼓皮来敲击呀,奥运会上“击缶”传出来的实际上是击鼓的声音,这不是蒙人吗?亏得张艺谋或者某位参与策划的“专家”想得出来。奥运开幕式的击缶演出简直是有损国格。何出此言?请诸位回顾一下前文讲到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秦王为赵王击缶”的典故就什么都明白了。

中华乃数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异彩纷呈,然而,向世界展示中华古文明的奥运开幕式,中国人却穷到了“击缶”的地步,这跟一个乞丐敲着破饭碗向人求乞有什么区别?哪管你“击缶”的场面再宏大,稍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华人也会感到无地自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