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剃头挑子

中国古代是没有剃头这一行业的。据说孔子在教导学生曾子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皮肤头发虽然长在你的身上,但你没有权力改变或去掉,否则就是大不孝,所以古人只能整理头发。例如梳头,在头顶上盘个卷儿,用簪子一插,就齐活了。古人称之为“椎髻”。到了汉朝才出现了以梳整头发为职业的工匠。所以古代只有理发这行业,没有剃头的。

满人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为了统治汉人,要求男子一律要按满人的习俗剃掉前额部分的头发,向后梳成一条大辫子。这当然要遭到汉人的反抗。满清统治者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令,为此杀了不少汉人。可以说从清朝开始,才有了剃头这一行业。

一开始给人剃头的都是清朝士兵,剃头不收费,是在执行政治任务,后来就成了一个行业。干这一行的人大部分来自距京城不远的河北宝坻县,他们是耍手艺的,成本低,都是单干,也就没必要租个有门脸的店铺,只是挑个挑子走街串巷。老北京的剃头匠从来没有吆喝的,都是手里拿个响器,名叫“唤头”。这个东西形状像个大镊子,由两根像柳叶形弯弯的铁条组成。后边儿焊接在一起,前面儿是两个尖头,用时左手拿“唤头”,右手攥一根大铁条,把铁条插到“大镊子”中间,用力一挑,就发出当啷一声,随着铁镊子尖端的不断颤抖,碰撞声由大变小,嗡嗡之声余音袅袅,能传出很远。居民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剃头挑子来了。尤其到了年前,邻居们会互相招呼“要剃头的赶紧着吧!”这是因为老年间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正月里不能剃头,尤其是有舅舅的,说不吉利。所以腊月里是剃头师傅最忙的一段时间,虽然辛苦,但他们的收入也是平时的许多倍,那真是累并快乐着。

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正是剃头挑子的特点。剃头的家伙有剃刀、围布、梳子、镜子、磨刀布、凳子、脸盆、炉子等,这些东西全在挑子中。挑子前面是一条上窄下宽的红漆长条凳,凳子下面有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钱匣,所以上锁,收了钱直接从凳子面上的小口放入。下面两个抽屉放围布、梳子、剃刀、镜子等。挑子的后面是一个圆笼形的,里面放一个炭火盆,圆笼上面放一个大铜脸盆,盆的边沿儿特别宽大,里面的水总能在炭火的烘烤下保持温暖,剃头刮脸都得用热水啊!所以剃头挑子确实是一头热。圆笼下面是三条腿儿,其中一条腿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子上挂磨刀布和毛巾,唤头不用时也挂在上面。

顾客坐在凳子上,围一块白布,防止掉下的头发落入衣服里。先用热水把胡须闷软,打上肥皂水,开始刮胡子刮脸,时不时地在磨刀布上钢几下剃刀。刮脸是把脸上的汗毛都刮掉,最后再剃头。剃完再用热水洗头,毛巾擦干,最后递过镜子,让你看看是否满意。

民国时期西洋发式传入中国,时髦的年轻人纷纷改变发型,什么分头、背头、平头样式繁多了,女性电烫发也有了,理发馆也逐渐增多,剃光头这个男人的唯一发式自然就冷落了,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对卫生条件的重视,注定这行渐渐消失了。如今想看剃头挑子和唤头,也只有去博物馆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乡音歪歪』第11期丨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老话太逗了

    剃头挑子一头热 策划:孔淑茵   文稿:王淑英 播音:孙进学    视频制作:庞里地 以前理发是由理发师傅挑着一个担子,走街串巷叫唤吆喝,有的时候也赶集.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挑着让客人坐的剃头凳 ...

  • 白羊文艺:理发的那些事儿

    :经常睡不好觉 御恒堂二十七味舒眠贴解你烦恼 理 发 图片多自网络致谢侵删 理发的那些事儿 郭 宏 旺 记忆是一条河,一条悠长的河流.河流不是很宽阔,涓涓的流水和微风之下的涟漪细细地编织,慢慢地沉淀着 ...

  • 给老爸理发记(外一篇)

    散    文 给老爸理发记 我有一个好爸爸,他今年80啦,住在鱼梁洲丹阳路晚晴园.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出去理发往返要走很远.为了不让老爸跑路,我作为他的宝贝女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理发技术,好给老 ...

  • 老北京风景:馄饨挑子

    在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做小买卖的特别多.从清晨起,胡同里就响起"馄饨开锅哟"的吆喝声.这是一个挑担子的小贩,挑子前后有两个瘦高形的柜子.前面的柜子里面,底下装小煤炉,上边放一大方木盘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