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价论坛随笔:教育,请从关注每一个普通孩子做起!

核心素养命题下,如何运用多元评价结束“一把尺子”的时代?4月28日—29日,由《当代教育家》杂志、中国教育在线、大城市教科院联盟主办的全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在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如期举行。

笔者有幸被大会邀请,作为嘉宾全程参与了论坛的整的过程。来自全国多位基础教育评价专家,1000余名中小学校长、老师齐聚青岛,共同研讨教育评价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快各省份推动科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分享各地实施教育评价所形成的有效经验,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及评价改革的科学、健康发展凝智聚力,献计献策。

应该说,这次论坛之所以汇聚了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是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同样,笔者在聆听各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演讲的时候,也给自己心中诸多的疑问找到了心灵的共鸣,今天开始也在慢慢消化论坛的众多信息,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阐述一下,以求得到指点与引领.

——题记

话题3:教育,请从关注每一个普通孩子做起!

本次评价论坛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他在演讲主题《制度与技术,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在重建》中,提出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着四大问题: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依赖纸笔测验、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尖子学生。

其实由于目前“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让我们的教育过度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我们为了分数还要抛弃多少普通的孩子?尽管我们的教育口口声声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可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或许已经忘记了自己首先要完成育人的职责,尤其到了毕业年级,似乎所有人的眼睛只是盯着那几个“优秀”学生,因为只有这几个“学霸”才会给学校、老师带来荣耀,岂不知这种畸形的育人观让绝大多数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尊严,也在伤害着很多个家庭。

每当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总要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试场的划分,哪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就要被安排在最后的考场,这种人为的歧视让这些孩子逐渐失去了自信与自尊,每次给这些孩子监场时,看到这些孩子在考场上“破罐子破摔”的形象,在寒心之余,更是对于“缺乏人文关怀”的应试教育充满绝望,难道我们的教育真得会如此“堕落”下去吗?没有对每一个个体的足够尊重,已经在让很多孩子走上“歧途”,让人感到无比惋惜。

记得一次在和实习的大学生进行完最后一个试场的监考工作以后,看到大学生在QQ空间里的一句留言,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扪心自问:我们每天辛苦的工作到底在忙些什么?

看看下面的这段QQ留言,不知你会做何感想:或许最后一个考场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的心愿,可能不像第一考场的孩子那么让老师或是家长骄傲,但他们确实需要关怀,一点点就够了。

看到此或许会唤醒早已有些麻木的心灵,被安排最后一个试场的孩子难道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其实就是我们这种人为给孩子进行排名,让这些孩子逐渐失去了自信与自尊,最后就被分数教育无情地抛弃了,这其实是教育最大败笔。因为在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又出现了一些不合格的公民,最终只能被推上社会,国人的素质变得如此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笔者能够看到实习的大学生能够对教育现状产生思考,实属难能可贵。其实我们老师在最初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充满朝气与激情,可是如今我们又是怎么了,面对如此错误地教育方式,选择是沉默与忍受,更有甚者还在做“应试教育”的维护者,是否已经忘记了自己是灵魂的塑造者,却让自己甘心在“应试”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一段忠告: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的确,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是在盯着几个“学霸”,却忽略了很多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不幸。

请尊重每个普通的孩子吧,因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只有提高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才会让整个社会的品味得以提升,社会风气才会真正好起来。

教育,请从关注每一个普通孩子做起!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