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要塞居庸关被古人留痕迹的仙枕石

关沟之内,居庸关北、三堡村南,公路东边、铁路路基下的河滩里,有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这块巨石就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被称为“穆桂英点将台”的“仙枕”。

“仙枕”之名不知何人所起,但可以肯定是个“高人”,不是身材高,而是学问高。能看出这块巨石似枕,并归之于神仙,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一定是曾经居高临下审视过此石,这才看出它形似枕头。此石东侧略有坡度倾斜,西侧垂直壁立,高有三四米。说它像枕头,也有些仿佛。

东侧斜面最低处,有三两块石头垫脚,登之而上,石面斜处,分别有向南、向北三两道宽窄不一的石阶,不知是何朝何代人所刻。拾阶步上石面,觉得有五六十平方米,形势略平,确乎像一个大平台。平台上,不规则地分布一些凿出的石洞,大者如碗口,小者如杯盏。可以将木桩或竹竿插入石洞,然后搭起一个帐篷来。难怪当地人称此石为“穆桂英点将台”。想象中,这块巨石上是穆桂英的中军大帐。穆桂英进帐可运筹帷幄,出帐可号令三军……然而这只是人们的猜想、民间的传说。历史上,北宋抗辽的军队从未到达过居庸关。赵光义率领的北伐宋军只打到今天北京城西的高梁桥,便大败而回。杨六郎把守的三关口,在今天河北的雄县、霸县一带。穆桂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四十里关沟内驻军的。

不过,居庸关自古便是军事要塞,许多朝代都在居庸关部署重兵。元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春,都督元谭之军都(即居庸)关,据险杜贼;唐天祐十三年(公元916年)三月,契丹攻幽州,节度使周德威以兵居于居庸关之西;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崖石自崩,戍卒多压死,不战而溃。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八月,调诸卫兵守居庸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命何文辉督兵巡居庸关……

走下石阶绕观此石,见西侧石壁刻有“仙枕”二字,字体圆润、笔画丰硕,署名“吕贲”。“仙枕”二字旁,便刻有一段纪事曰:“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关入援。廿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

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给明朝造成不小的麻烦。最大的一次危机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秋,俺答兵顺潮河南下,进古北口、略怀柔、围顺义、长驱至通州,分兵剽昌平,杀掠不可胜计。继而兵临安定门外,京师戒严,各地兵马进京勤王,但明朝军队眼看着俺答军在城外放火,不敢发一矢,更不敢接战。“俺答纵横内陆凡八日……所掠已过望,乃整辎重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三年之后的嘉靖三十二年秋七月,俺答再次大举入寇;三十三年六月,俺答犯大同;九月,犯古北口;三十四年夏四月,犯宣府,九月犯大同、宣府、怀来。

仙枕上关于俺答进犯古北口的时间,与《明史》的相关记载略有出入。

许论这个人《明史》有传,他是河南灵宝人,父亲许进是成化二年进士,历任户部、兵部、吏部侍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罢免,刘瑾被诛后复官致仕。许进的第二、三、四、五,四个儿子都是进士。许论最小的儿子,嘉靖五年的进士,自幼喜欢军事,因跟随在边境任职的父亲多年,尽知厄塞险易,著有《九边图论》,被皇帝赏识。后因军功授副都御使。庚戌之变,因病免职的许论重被任命,进兵部右侍郎,再以军功进兵部尚书。他在完善大同的防御体系上颇有建树,有效地抵御了俺答骑兵的进犯。当时因严嵩父子当权,许论仕途并不平坦,曾被削籍、罢官,七十二岁而卒,隆庆初年复官。谥恭襄。

再南,有行草题诗一首。诗前序云:“春日之八达岭,客有言琴峡、仙枕二古迹者,访琴峡已为沙没,独仙枕石存,乃赏玩移时,赋此二首。”诗云:“琴峡不可见,仙枕尚堪眠。山色依云霭,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赏玩开怀抱,悠然未欲还。磐石铭然古,仙踪去未还。黄粱曾几度,白鹤任长年。世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

诗中的“希夷”指道家学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视之不见名曰夷。意思是“道”无声无响、无状无象。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如果道家理论可学的话我很愿意,因为适合我的懒散性格。”所以,作者署名为“太行散人”。

嘉靖乙卯年的题刻旁,还残存有藏文摩崖,为六字真言的最后一字。边框残存卷草纹,系元代风格。由此推断,藏文摩崖石刻已先存在,明朝人将藏文消磨之后刻上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藏文的六字真言,据推测是元朝泰定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载:“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五月,遣指挥使元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估计当时所刊,不应只此一处。元代皇帝每年夏季来临前赴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避暑,冬季来临前返回大都。四十里关沟为必经之路。刻西番咒语于仙枕石壁之上,亦为祈祷平安之意。所以,石面上那些直径较大、可以安插木桩的圆洞,很可能就是蒙古人留下的。然而明朝初年,朱棣数次率大军经居庸关出征扫北,说那些石洞是明军所凿,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那些直径只有三四厘米的圆洞,则更像是用专用机械凿成、用以插钢管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口居庸关经历了两次大的战役,大概有指挥官曾经在仙枕上支过帐篷吧。

四十里关沟因公路、铁路的修筑,险关已变通途,昔日七十二景多已不存,唯有这块仙枕安然而卧,供人登临、凭吊。( 宗春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