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草书《送梨帖》


《送梨帖》东晋,王献之,草书,纸本墨迹,2行,11字(含缺字)

王献之草书《送梨帖》,2行,11字。尺牍大意是:王献之将三百只梨送与收信友人,并谈及冬天雪来得迟,天气状况却很不佳。《送梨帖》书写风格开合有度、闲雅淡逸,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
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送梨帖》不像《中秋帖》、《鹅群帖》那样字与字之间多有连笔,仅'殊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承接有序,形断意连。如'今'字的收笔为出锋向左下,'送'字的起笔为搭锋顺入,以承上字。以下的'梨'与'三','能'与'佳'等字之间也用同法承接。笔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可遏止。从全幅布局看,字忽大忽小,字距忽宽忽窄,寥寥十一个字构成空灵的意境,颇耐人品味。《送梨帖》笔法变化亦较多,'雪'、'不能佳'等字如金蛇飞舞,用的是大王的内擫法,而'百'、'晚'、'殊'等字又转用外拓法,显得肥厚饱满。

《送梨帖》

评价
  • 苏轼评《送梨帖》:”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苏轼《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按:传《东坡志林》卷九:”世传王子敬帖,有'黄柑百颗'之语。此帖乃在刘季孙家,景文死,不知今在谁家矣!......予尚有诗与景文云:“居家子敬十六字,气压邺侯三万签。''(文中的王子敬(王献之)帖,是指《送梨帖》。)

  • 杨守敬《送梨帖》:'大令此帖,与篆隶出入,高古绝伦,自谓与乃父当不同,赖有此耳。'

《送梨帖》三希堂法帖刻本

题跋
  • 唐代柳公权跋:'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遂连此卷末。若珠还合浦,剑入延平。大和二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记。'

  • 明代董其昌跋:'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子瞻居士题。清秋临送梨帖时以子瞻题。董其昌为悟轩弟。'

  • 清代郭尚先《芳坚馆题跋》:'送梨帖真迹亦藏大内,三希堂'送'字尚完。末香光行书'家鸡野鹜同登俎'一诗。'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大和二年(828)。

此是柳公权五十一岁时在王献之《送梨帖》后的跋,小楷四十三字。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此跋世人誉为“神品”。
释文: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遂连此卷末,若珠还合浦,剑入延平。大和二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记。
米芾与《送梨帖》
米芾《书史》记载:“刘季孙曾以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询真迹二帖、王维《雪图》六幅、正透犀带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其子已二十千卖与王防。”
米芾爱王献之书,故不惜以书画宝玩与刘季孙易《送梨帖》。不料王诜借去砚山不按时归还,使米芾误了与刘季孙交换的机缘,失之交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