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及鄂东游氏探源

鄂州及鄂东游氏探源

据鄂东北黄冈市的浠、英、罗、蕲等地游氏《玉台游氏宗谱》和鄂东南黄石市的大冶、阳新及鄂州市的鄂城等地游氏宗谱载,从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檀溪里迁出后奔向各地的始迁祖有:承一公迁湖北大冶泉塘后分居鄂城;承三公迁湖北大冶道士佛;八四公迁湖广兴国州;瑞二公迁韩田桥;秀二公迁蕲(浠)水;喜公迁居星子;仪公迁唐师吉;南原公迁火烧湾书林堰上。这八位先祖都是从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檀溪里这一个地方走向各地。那么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的檀溪里究竟在那里?我们寻宗问祖、千呼万泣为何总不应?一直以来,应该说鄂东北游氏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始修宗谱以来,我们的先人直到我輩一直在竭尽全力探寻南昌府新建县的檀溪里究竞在那里。

首先,我来理顺一下南昌府的新建县。它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下游西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南面。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始置新建县,县治石头津,属洪州。因系从南昌旧地划出新建的,原来又有一个建昌县,为区分两县之名故名新建县。元属龙兴路,明属南昌府。

新建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的战事有公元410年(东晋义熙六年)农民起义军在生米渡大败晋军。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农民起义军在鄱阳湖多次与隋军交战。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岳飞在生米渡口截击并大败李成叛军。1363年(元至正廿三年)陈友谅驻水军于吴城,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洪都,鏖战鄱阳湖,战地多在新建县境内。加上起义军同官兵连年不断的战乱,百姓生无宁日。为了活命,在家谱上记载的仅游家从檀溪里一地逃走了八位男丁。其中有几位先人背井离乡,北出鄱阳湖溯长江而上,大致在黄石、黄冈(亦或在蕲水兰溪)、鄂城上岸,各位先人觅地而栖。那么这些先人始迁地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檀溪里究竟在那里?数百年来牵动、揪痛多少鄂东游氏儿女的心。

据本人同黄石游邦维、游功星等宗亲在网上推敲、研讨、商榷,认为我们的思路要放远点,要放到七、八百年前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去思考。而据《明、清朝各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载,清朝在各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之外,对各地方管理机构所属的城厢市镇及其乡村等基层组织,实行的是里、甲制和牌、甲制。所谓里甲制,即在全国的城厢市镇和农村设里、坊厢,由里长和坊厢长为首,里下为甲,设甲首。里甲基层首领负责协助官府征收赋税,处理解决民事和教化事宜。所谓牌甲制,亦称保甲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基层的治安,实际上它也是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其具体编制居民的办法是以户为单位,户给印牌,牌上书写户长之姓名及丁口,而岁更之。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户有迁移,即行变更。包括寺观等一律颁发印牌,僧道出入也要纳入编户登记,即便是荒郊山野的棚民,亦按户编册。甚至客店也要立簿,登记寓客姓名及行李。州县城乡皆以十户为牌,立一牌长;十牌为甲,立一甲长;十甲为保,立一保长。这些基层管理组织的保长、甲长、牌长,“皆以诚实识字有身家者充任”。里甲制和牌甲制度虽未被纳入到明、清朝的正规行政管理组织,但它确实加强了明、清政府对人民的控制,起到了将地方基层社会组织进一步严密化的作用,为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建立了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使清朝地方行政管理网络延伸到了社会最下层的基本单位。

由此可以推定,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鄂东北始修宗谱以来,我们的先人一直到我輩,都在竭尽全力探寻的南昌府新建县的檀溪里应该不是檀溪里,而是南昌府新建县的檀溪,“里”只是当时社会最基层的一个基本单位,就像今天的乡、镇。那么今日在江西的南昌市新建区的辖区内有没有檀溪这个地方哩?即使今日有檀溪这个地方,那今日的檀溪还有没有游氏后裔哩?所有这些,还有待我们到南昌市新建区去走一走,访一访,更恳请江西——我们鄂东游氏“老家”的众宗亲鼎力相助方能探究个结果,以慰我輩思宗念祖之切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