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之名:“交通大学”定名一百周年

谨以此文

献给

交通大学

建校125周年暨

交通大学

定名一百周年

以交通之名
1

1921年7月23日,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这是一幢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

一楼沿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

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

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

一年前,房屋主人李书城、李汉俊兄弟,

租下望志路106号、108号为寓所后,

将两幢房屋的内墙打通,人称“李公馆”。

一楼厢房内,来自全国的十二名代表

正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一场改变历史的会议

也是在这个月的月底,

北洋政府交通部下属的四所学校改组调整工作完成。

离大会会场往西大约10华里的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0年代上海市区地图,标亮部分为租界

简称交大沪校,英文名: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校门匾额为叶恭绰手书“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镏金大字。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大唐校),

北京两所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与北京邮电学校)合并,称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交大京校);

1921年,交通大学各校校门(从左至右: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

同时,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铁路管理科调归京校,京校的电气工程班和唐校新设的机械科调归沪校等。

半年前的1921年1月,交通大学筹备处草拟《交通大学大纲》。2月,《交通大学大纲》呈报大总统徐世昌并获批准,《大纲》共14章38节,其中第一章第一节规定:

“本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大纲》(1921年)

3月9日,交通大学第一届董事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叶恭绰为校长。3月底,董事会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

叶恭绰(1881-1968),广东番禺人。1921-1922年任交通大学校长。1920年12月14日,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拟改组交通教育呈大总统文》中写到,“拟将该四校校制课程,悉心厘定,分别改良,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上海、北京、唐山四校悉纳入焉。”据史料记载,“交通大学”这个校名,叶恭绰是采纳了当时同在交通部任职的钟锷的建议。

会议决定,沪校专办电机、机械、造船三科;唐校专办土木科;京校专办管理、邮电、商业三科。

1921年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沪、唐、京三地同时举行开学典礼。

叶恭绰:开学致辞@1921年9月10日

1921-1922年任交通大学校长

“试以交通大学言之,其创学宗旨为培植技术人才;其已办科目为工程及管理;其教员为宏儒硕彦;其学生为俊髦优秀;其管理师法欧美;其设备酌合中西其地点为分散;其精神为团结。

这次三所学校的合并,长达18年之久,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上左图:1922年1月创刊的《交通大学月刊》。上右图:1937年元旦创刊的《交大校友》,将交通大学(上海、唐山、北平)三院校友紧密联系起来。

1920年,交通大学图书馆建成

以交通为名,这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显著的'交大’印记:

上个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教授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促成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华生电动机厂的诞生;

   1942年,电机科毕业生支秉渊研制成功出我国第一部汽车,并因此被誉为“中国汽车之父”;

    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

    新中国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

    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

    新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

    新中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1958年,在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成立了计算机技术专业。是当年最早建立了计算机专业的三所大学之一。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的核心设计制造工作。

    1959年,西安交大数学与力学系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

    1978年,西安交大唐照千教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

   。。。

交通大学首创近代化新式教育体系。南洋公学在19世纪末凌空出世后,不仅立刻成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源头之一,同时也相应成为我国小学、中学、师范教育的源头,以及大学编译出版事业的源头,同时为我国办出了一所独一无二的理工管大学。

1926年,交通大学成立交通大学工业研究所,初期研究工作主要是承接社会各界委托的化学、电气及材料等方面的分析试验项目,成为我国最早的大学科学研究机构。

一百二十五年来,交通大学一共培育了近百万杰出英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多达二百位以上。

两弹一星元勋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钱学森、杨嘉墀
西南交大: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

交通大学系院士校友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张德庆、朱物华、蔡金涛、褚应璜、李文采、丁舜年、王之卓、钱钟韩、张光斗、张煦、钱学森、张钟俊、罗沛霖、谈镐生、吴文俊、杨嘉墀、徐光宪、高小霞、胡聿贤、庄逢甘、夏培肃、许学彦、徐晓白、孙钧、汪耕、顾诵芬、唐九华、徐如人、匡定波、王景唐、陈俊亮、蔡睿贤、曹春晓、姚熹、王锡凡
西安交大:陈国良、陶文铨、熊有伦、程时杰、陈桂林、韩启德、高华健  、谭铁牛、江松、何雅玲、徐宗本、房建成、郝跃
上海交大:强伯勤、陈竺、凌文、朱诗尧、陈国强、梅宏、陈义汉 西南交大:何杰、钱崇澍、竺可桢、茅以升、李俨、高济宇、汪菊潜、方俊、林同炎、周惠久、刘恢先、严恺、张维、林同骅、张沛霖、曹建猷、林秉南、肖纪美、徐采栋、陈能宽、庄育智、沈志云、薛禹群、邹世昌、葛昌纯、彭一刚、翟婉明、李树深 北京交大:郑振铎、简水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张光斗、钱学森、罗沛霖、侯德原、吴祖垲、周炯盘、孙俊人、杜庆华、许国志、陈德仁、童志鹏、陈太一、周镜、胡光镇、曹楚生、冯叔瑜、黄旭华、徐干清、赵国藩、陈先霖、陈敬熊、钱皋韵、陈志恺、陈明致、顾诵芬、屠基达、刘建航、朱伯芳、许庆瑞、唐任远、朱英浩、李乐民、翁史烈、沙庆林、汪应洛、屈梁生、阮雪榆、沈闻孙、赵梓森、谢友柏、陈俊亮、周永茂、徐秉汉、姚福生、蒋新松、林宗虎
西安交大:李鹤林、叶尚福、雷清泉、苏君红、邱爱慈、郑南宁、蒋庄德、卢秉恒、王华明、陈政清
上海交大:徐芑南、潘健生、刘友梅、曾恒一、王礼恒、陈亚珠、朱英富、龙乐豪、赵连城、闻雪友、蔡美峰、林忠钦、张志愿、丁文江、陈赛娟、宁光
西南交大:张维、严恺、佘畯南、邱竹贤、谭靖夷、龙驭球、陈清如、沈志云、王三一、施仲衡、钱清泉、王梦恕、何华武、秦顺全、丁荣军、任辉启、田红旗、卢春房、涂善东
北京交大:杜彦良、宁滨
中央研究院院士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凌鸿勋、王兆振、叶玄、林致平、朱兰成、周文德、凌宏璋、吴贤铭、窦祖烈、田炳耕
西南交大:钱崇澍、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林同骅、刘大中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校土木系和沪校电机系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前者有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以等20余位院士。1933届土木系一个班更是培养出四位院士:严恺、张维、林同骅、刘恢先。

沪校电机系,贡献了包括朱物华、张钟俊、吴祖垲、杨嘉墀等超过30人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如果以1952年院系调整前毕业生院士人数统计,排名如下:

        1.清华大学122人,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土木等专业

        2.北京大学63人,包括地质、物理专业

         3.交通大学54人,包括电机、土木专业

        4.中-央-大学32人,包括物理、地质专业

贡献院士人数最多的前十专业及人数分别是:

    1.清华大学物理系(52名)
    2.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大气,地质)系(50人)
    3.交通大学电机系(31人)
    4.清华大学化学系(31人)
    5.清华大学地质(地理,大气,地质)系(24人)
    6.交通大学土木系(23人)
    7.中-央-大学物理系(16人)
    8.中-央-大学地质(地理,大气,地质)系(16人)
    9.清华大学土木系(15人)
    10.北京大学物理系(13人)

作为工科强校,这一时期的交通大学实力可见一斑。而从专业来看,交通大学电机系和土木系,是妥妥的全国第一。

2

今天的交通大学以理工教育闻名中外,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交大最初并不是以工程技术和培养工科人才为立校初衷。

南洋公学创立之初,目的是培养“讲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的zz人才和从事适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外交、商务等事务的人才。也就是说,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端法政人才的文科类大学。

    这种状况直到1907年,唐文治到任掌校开始改变。

唐文治(1865—1954),28岁成为新科进士,官至清农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书。1903年从外务部转到商部,后任左侍郎。在职期间,制定商律,议设商会,扶植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并极力反对借外债修筑铁路,积极推行商办铁路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尚书。1907-1920任交通大学前身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

唐文治到任后,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

首先是把铁道班改为铁路专科,当年秋天正式成立,定学制为3年,学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也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发端。

翌年增设了电机专科,是当时中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电机科的,就是中国近代电机专业的第一校。

到1909年,又增设了航海专科。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创办了铁路、电机、航海3个工程专科,使学校从原来培养商务实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学校成功转型成为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并为今后发展成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1918年正式成立铁路管理科,学校系科设置从原来的工科走向工管结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首创。

而交大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交通、采矿、冶金和土木工程现代教育的发源地。

1916年,当时的教育部门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评比,唐山交大在所有的74所高校中脱颖而出,以94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

同年12月,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学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示鼓励。

这也成为了唐山交大的学校精神的一部分,被西南交大沿用。

上左图: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花园内的唐文治铜像。上右图:1947年1月12日,新文治堂破土动工,由吴稚晖题写奠基石,1949年落成。位于今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唐文治虽然是前清进士,但是长期在外务部、商部并多次出访欧美的工作履历,使得他极具国际视野。他致函驻欧美各国使馆,索取所在国高校办学章程,认真研究,借鉴应用到交通大学的办学中。

同时积极引进外籍教师,课程设置直接对标欧美一流名校,从1908年到1920年,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约占师资队伍的50%。

1913年,校课程设置直接以美国大学同类专科为蓝本,教科书干脆直接购自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基础课、专业课一律用英文讲授,学生作业、考试也一律使用英文,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欧美本科大学毕业生水平。

不仅大学如此,学校附中也采用西方原版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也用英语。

1909年唐文治与本校15名考取首届庚款留美学生合影

在引进外籍教师的同时,唐文治也坚定地派出去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到欧美各国留学深造。 在唐文治任期14年中,共派遣了211名毕业生出国留学,平均每年15名。随着这些留学生的成长,大批留学生学成后回国,执教母校,如胡敦复、周厚坤、张廷金、徐名材、周铭、杜光祖、裘维裕等都于1912年起陆续到母校任教,并逐步代替了外籍教师。

唐文治@1930年交通大学第三十届毕业典礼致辞

1907-1920年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同时,唐文治重视国文教学,针对当时教育界有些人强调“西学”而轻视国文的偏向,增设国文科,并成立了国文研究会。他也深知,学习西方科技,必须掌握外语,“方能窥其精奥”,次年又设立西文科,让学生补习英、德、法和拉丁文,并成立英文大会。

1914年9月18日,唐文治函送盛宣怀《南洋公学新国文》两部,并称“于国文尤加注重”

唐文治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交大任职期间的教育思想核心是“植根于人文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理工科人才。”

唐文治时期的交大毕业生,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最早一批工科大学毕业生,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工程技术和某些领域的开拓者和先驱。

唐文治在交大历史上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就是筹建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大型大学图书馆。

1919年图书馆落成典礼,唐文治(左四)与荣宗敬(左一)、荣德生(左二)等人在荣熙泰铜像前合影

1919年10月,这所当时一流的大学图书馆落成,次年3月正式开放,藏书计中文版31300余册,西文3600余册,以工程书最多。中西文杂志70余种,中西日报20余种。

   交通大学图书馆百年对比:左图为1920年落成时照片,右图为2020年实景照片。

     迄今为止,这座图书馆已经服务超过整整一百年。

3

后来人们对解放前交通大学在中国工程教育和现代化进程中引领潮流赞誉有加,而实际上,解放前整个中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其渺小。

1900年1月,天津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才缺乏,教育很不发达,当年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交大从南洋公学创立起到1949年,53年时间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44人,研究生36人。平均每年培养不过95人。

1950年代,百废俱兴,面临的情况是“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后来人们称之为“院系调整”,同时大幅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交通大学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支持。

比如招生人数,从1950年的851人发展到1956年的2194人,增长了两倍多。到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高校”,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以电气专业为例,从1949年至1995年计有47届毕业生,共13514人,其中博士生57人,硕士生692人,本科生11425人,各类专科生1340人,与解放前38年毕业生人数相比,增加了近12倍。

    西安交通大学还利用院系调整和西迁新建校区的机会,创立和发展了一大批新的优势专业,进一步巩固了工科专业优势。

彭康(1901年8月-1968年3月)。1952年起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56年率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59-1968)。掌校期间,交通大学经历了建国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为交通大学西迁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1985-1987年,全国52所工科重点大学排名,交通大学系的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紧跟清华,为全国第二,上海交通大学全国第八,工科实力雄厚。

1981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这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国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全国首批博士点数量分布情况,其中工科为主的大学为清华和西安交通大学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进入前三批工科博士生导师就多达34人,这充分显示了交大在工科领域的雄厚实力。

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合影。前排:刘子玉、邱关源、刘耀南(女)、陈学俊、周惠久、史维祥、汪应洛、乐兑谦、苗永淼、王其平、孙启宏、胡保生

中排:蒋大宗、许晋源、万百五、戴德沛、屈梁生、游兆永、陈世坤、姚熹、王笑天、罗晋生、向一敏、涂铭旌

后排:蒋正华、陆毅中、匡震邦、陈辉堂、李人厚、吴业正、宣国荣、谭玉山、邹理和、朱钧

到了最新的2020年,仅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交通大学大部分毕业生去向依然是在中国实业界的核心骨干企业。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毕业生重点单位就业去向,摘自《西安交通大学2020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交通大学所属三校各自迁回原址。1946年起,三校各自独立。在上海的仍沿用国立交通大学校名,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国交通大学。1950年,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撤销北方交通大学校部,分设北京、唐山两所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唐山铁道学院根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1964年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往成都。

1955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决定将上海的交通大学迁往西安。

1959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上海、西安部分分别独立建校,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1951年4月,应茅以升校长及广大师生的请求,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方交通大学”校名。

后来,大陆的四所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名牌一直使用毛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四所交通大学校门的来源。

1958年,经交大旅美校友和在台校友的创议和奔走,在台湾新竹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

不管时代风云变幻,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学术特长有所差异,整体实力都位于高教界前列,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而同根同源的五校情缘,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依然弦歌不止,情缘不断。

1980年8月22-24日,受美洲交大校友总会邀请,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均派出代表,参加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全美洲交通大学校友第4届联谊会,这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和新竹交大代表首次聚会。

1984年4月8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大会通过的《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章程》中写到,指出“交通大学现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

1984 年 4 月 8 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成立大会,左起:茅以升、汪道涵、赵祖康、邓旭初

1995年12月,大陆四所交通大学领导在上海开会决定,将1896年作为交通大学各校创办年,4月8日作为交通大学共同的校庆日,逢五逢十校庆活动联动。

1996年3月28日,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在北京他的办公室亲切接见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四所交通大学的负责人并为母校一百周年题词。

2016年3月,《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邮票暨“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五校代表共同启动“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支持五所交通大学开展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5

为什么是交通大学?

盛宣怀着西装像,1912年9月摄于日本

最早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还有译书院。实际是仿照日式教育机制。

这段时间有一个著名的“墨水瓶事件”,大批学生出走南洋公学,另立炉灶,成为后来著名的 震旦大学。这也是使得学校当时的实际控制人盛宣怀反思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方式,从法政人才培养转向实业教育,这也奠定了之后一百多年,交大人踏实的求学为人处世基调。1907-1920年,唐文治掌校期间,全面效仿欧美,转型成为工科大学,奠定交大后来一百年工科强校的坚实基础。

1952年院系调整,交通大学沪校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唐校和平校成为专门的铁道学院,成为国家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力军。
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利用台湾经济起飞的契机,大力发展电子相关学科,新竹交大校友也因此成为台湾IT产业的中坚力量。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其实也是再次创业的机会。由于西安部分新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交大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学,陆续开通二十多个新专业。这些专业后来成为交大新的优势专业,奠定了最起码三十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发展优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在中美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时,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带队,一行12位教授赴美进行为期47天的访问,成为建国后我国第一个高校访美团,重新打开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大门。

并成功利用交通大学北美地区良好的校友资源,盘活学校发展资源,开启复兴之路。1985年率先建设全国高校第一个新校区,近5000亩闵行校区,缓解了徐汇校区不到四百亩的限制,为下一步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200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从苏联式单科学校模式重新向欧美综合性大学转型。上海交大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农学院,合办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自办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与央行直属陕西财经学院和卫生部直属西安医科大学成立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新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引领风气之先。

2020年,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力压台湾清华大学等强劲对手,成功与阳明医学院合并,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交通大学从定名开始,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交通大学从南洋公学办学肇始,已经一百二十五周年。

一百多年来,时代风云变幻。

不变的是交大人精勤求学、实业报国、忠恕任事的拳拳之心。

一百二十五周年校庆之际,毕业于1990级西安交通大学电器专业的马剑秋和夫人、电测专业1992级毕业生的冷桢桢 给母校捐献价值一个亿的股权,他们在发言中提到:捐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让西安交大这样一所百年名校长盛不衰,就需要一代又一代老师的心血去实现,他们对学校的贡献才是最卓著的。

还是在2021年,1月份,1946届校友、前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良起学长夫人刘杜珍将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张良起1942年进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在战火中辗转徐汇校区、法租界、重庆九龙坡,完成了在交通大学精勤求学之旅。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与了“哈军工”的创业和“国防科大”复校。在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张良起借鉴母校交通大学'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的办学经验,进行国防科大的改革创新,几年下来国防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令人惊讶的业绩,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13年,徐飞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任上西进入川,成为西南交大第65任校长。他说,“27年前我在西南交大求学,在这里打下了我的人生底色、奠定了我的事业根基。”在川工作六年,徐飞坚持不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制”改革这场改革打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枪”,被称作科教界的“小岗村试验”。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其中包括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虽然不乏争议,但这不正是一百年前唐文治在交通大学推行国文教育,主张文理兼修,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精神传承。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所大学,与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如此息息相关。

一百多年,时代大潮中,

以交通之名,

与这个国家休戚与共,生生不息。

一代一代的交大人,

就是这样谱写着交大的故事。

传承着交大的精神。

(完)

师说新知

一个关于教育与未来的深度号

教育|未来|观念|现代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