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动车论”和“自行车论”
闫 成
时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似乎成为一对突出矛盾,前者社会呼声高,后者实际需求大,难免让人迷茫。由此现象我想到两种比喻:一是“动车论与学生学习主动性”,二是“自行车论与学生学习实践性”。
“动车论”: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反思传统课堂的“绿皮车效应”。绿皮火车与动车不同,动车组风驰电掣,是因其每节车厢都有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火车头地位,学生好比车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于教师而言容易操控,于学生而言看似轻松,然而,学生是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学习又是极为自我的心理活动。牵引式教学问题在于,教师几乎指导着学生所有学习行为,学生丢掉了主观能动性,难免心不在焉,课堂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走向课堂“动车组”时代。一年级学生当然需要牵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但时间一长师生不免习惯被动灌输式教学。殊不知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掉队学生开始逐渐增多。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调整教法学法。
杜威说过,“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若不探索更科学的教法学法,学生的效率和成绩就难以提升。若仍用“绿皮车”式思维来教育孩子,学生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呢?为每节车厢都装上动力系统,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是主要突破口。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使其知学、乐学、会学、爱学,让每节车厢主动向前跑,教学负担定会减轻、教学面貌定会焕然一新。
好的课堂一定是“少教多学”的。课堂的变革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相信课堂“绿皮车”时代一定会被高速快捷的“动车组”时代代替。
“自行车论”:没有实践的学习不是真学习
知识的掌握一定源于实践。知识学习顺序一般是这样的:知道、了解、学会和掌握。各环节所用方法不同,其中“掌握”尤为重要。这里的掌握不仅是指掌握知识本身,更是掌握学习过程,掌握学科本质。
知道和了解往往靠“听和看”,有时不需要外界指导。而“学会”和“掌握”往往就不是“听和讲”能解决的,特别是“掌握”,一定源于实践。试想,教孩子骑自行车,只让他“听和看”可能学会吗?
抓学生的实践是教师最重要的实践。从“知道”到“掌握”,“听和讲”作用越来越小,实践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常采取各种方法提升教师讲课能力和学生听课要求,但问题出现了:我们用解决“知道、了解、学会”的办法解决要“掌握”的问题是不科学的。教师往往把学生实践环节放在家庭作业中,不重视课堂练习是有问题的。知识掌握的关键环节是实践,但很可惜,它往往被忽略或“外包”。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师安排练习时要注意适量,注意符合学情,注意科学和灵活,否则会增负且无效。
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实践是学习的关键环节。如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这一问题不解决好,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高效课堂便无从谈起。
“动车论”和“自行车论”旨在聚焦培养终身学习自觉和学习能力。“动车论”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以学为本的责任感。“自行车论”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注意知识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只有教师树立起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小东校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