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半榜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正本清源说临安之二

最近忙于其他事情,许久未能按期更新。昨天适逢手边的事告一段落,又看到《人文红河》上回应我上一篇文章的作品,故趁此机会,把一直没有动笔的“正本清源说临安之二”完成,以为此题画上一个句号。

首先,对于文章中指出的,临安路的治所在通海,而不在河西的这一点,我衷心的表示感谢。转载我文章的头条号最初把意见转给我的时候,因为留言部分不全,所以我没能理解其意思,故而做了作者文章中引用的回复。后来友人把这份意见的完整内容转给我,我明白之后,便欣然接受了。这确是我引用材料时的一大疏忽。我已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了更正声明,并委托友人在其头条号上也将此声明回复给作者。可能作者后来没有看到,以为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过,作者昨天的回应文章,只看懂了我一半的意思,即只看明白了我说明清时期的临安府,约等于今天的红河州这一点。而没站在我写作的语境去理解全文。作者指出,府城在日常口吻中,可以称为临安,这是正确的,没有疑问的。不过,我写这篇文章,是针对官方在部分著述和宣传中,将临安府与建水县混淆,亦即把建水县等于整个临安府的表述。

好了,谈完《人文红河》的文章,便可转入今天的正题了。

原临安府辖诸县民间,一直流传着临半榜的传说。这是说,临安府的学子在云南省乡试中,中举人数占一半之多。目前任何人都没有找到了相关的史料来证明这一说法。建水县政协在征集地方史料时,由莫洪鑫撰写的《云南科举考试中的临半榜》一文中,虽然想要强行贴合:“建水州参试的生员中举者约为全省中举的一半。”(建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水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91年,第177页)但是也提不出任何的证据,最后只能用传说,据说这样的词。究竟传自何处,据自何处?那就只有天知道,鬼晓得了。实际上,不仅建水县,整个临安府属县的考生全部加上,也难以占到一半的份额。因为同省之中,昆明府和大理府的势力同样强劲。在当时可以说鼎足而三。《人文红河》的文章中说,或许可以理解为某一次乡试中,出现过临半榜的情形。但也只是推测,查无实据。民间传说自可添油加醋,主观臆断,如果是科学的研究,则只能实事求是,无征不信。胡适先生早已教导过我们:“有几分证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

胡适先生手迹
目前可找到的,唯一与之相似的史料,是清代康熙年间徐炯《使滇杂记》中说的:
两迤人才临安为最。余在滇中见谢敏公所试诸生,文多不群之作。临安约居其半,亦斐然可观。何地无人才,诚非虚语。
这段话明确出现了“临安约居其半”这样的话。不过,私下观看,与正式放榜之间毕竟不同,距离明确指向临半榜仍有相当长的路途。
那么,是不是说临半榜,完全没有一点现实的影子呢?当然不是。史实虽然不真,但通性为真。众所周知,云南人才之薮,昆明府、大理府与临安府鼎足而三。这一传说的长期流传,可视为当地百姓对故土人才辈出的自豪,对后学既往开来的祝愿。所以,临半榜虽为虚构的传说,但仍有其诞生的社会基础,仍有研究当地社会的史料价值。

微信号|未央国学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