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篆刻出现在篆书之前?何谓章法篆法?市场现状如何?
上回说到金石学的兴盛带来了篆刻的复兴,为啥说复兴呢?
因为篆刻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篆刻了。
——不对啊,篆书是周朝才有的啊,篆刻怎么会是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呢?
其实,篆刻的“篆”并非指“篆书”,它之前是写作“瑑”[zhuàn],凡是在玉石上雕琢都叫做“瑑”(《说文解字》“圭璧起兆,瑑也。”),只不过后来书写材料变为竹简了,才改成了竹字头的“篆”。
而且篆刻主要是刻印章(玺),而据《汉书祭祀志》记载:
“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因此,说篆刻是殷商时代出现的并无不妥。
所以,《封神演义》里面阐教仙人广成子的镇洞之宝就是番天印(又称翻天印)、《轩辕剑》里上古十大神器之一崆峒印也算是有根有据了。
商周时期的印章称为“鉩”[xǐ],也就是后来的“玺”字。材质基本为铜和玉,文字为古文,大小、形制随心所欲,并无一定的规矩。
战国时代的玺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时候就有了白文、朱文之分。白文指印面上的文字凹人,又称阴文;朱文指印面上的文字凸起,又称阳文。其中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子之印独称“玺”,其余称“印”——“印章”一词便由此而来。由于推行“书同文”,所以印章的规范用字也得是小篆。
最著名的秦玺就是和氏璧雕刻成的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想象图
据记载,传国玉玺方圆四寸,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是“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凭证,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三国演义》中小霸王孙坚还因私藏传国玉玺而亡。
不过,传国玉玺到了五代后唐就下落不明了。如果能被发现,那它绝对是国宝中的国宝。
汉代印章最为兴盛,史称汉印。
汉武帝时为印章订出了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光武帝赐给日本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也算是承认了人家国王“侯”级的地位。由此日本人也有了用印的习惯。
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藏'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朝还为制印专门设计了一种字体,在小篆的基础上加了很多弯弯绕,被称为“缪篆”。由于这种字体风格得庄严质朴,所以汉印成为学习篆刻最“正宗”的基础。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要在书画上盖印,导致印章由实用型向艺术品转化。
这时候还出现了专门汇集历代玺印和名家篆刻精品的印谱,出名的有宋徽宗的《宣和印谱》、 王厚之的《复斋印谱》、姜夔的《集古印谱》等,可惜现在都失传了。
现存最早印谱 明代顾从德《集古印谱》
明朝文征明之子文彭开始大量使用易于雕刻的优质石材治印,并与何震等朋友切磋治印技艺。由此带动了大批有艺术修养的文人自己动手雕刻印章,从此篆刻正式成为独立于书画的艺术门类。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明清两代篆刻界流派繁多,名家辈出。例如以何震为创始人的皖派、“西泠八家”的浙派,邓石如的“邓派”、赵之谦的“赵派”徽派、吴昌硕的“吴派”等等。比起当时的武林门派来说也不遑多让,而且大家都是靠刀工的。
通过这些篆刻家们的不断努力,在印材、技法、创作思想、艺术理论诸多方面,篆刻艺术得以愈加丰富、完善,呈现出'印家如林,爱者如云'的昌盛景象。明清两代成为了文人篆刻艺术的最高峰。
尤其是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大批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考古学家加入了篆刻创作队伍,使得篆刻界活力猛增。
光从篆刻使用的文字来说,就有商周文字系统(包括甲骨文、金文、古玺文、古币文、古陶文、简帛文等)和秦汉文字系统(包括秦篆、汉篆、缪篆、汉金文、鸟虫篆等)两大类,将篆刻艺术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尤其是西泠[líng]印社的成立,标志了篆刻艺术开始组团发展了。
西泠印社是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人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故取名“西泠印社”。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李叔同、黄宾虹、丰子恺、吴湖帆、马衡、沙孟海、傅抱石、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赵朴初、启功等名人均为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效遏制了某国偷窃我国传统文化的野心。
一般人需要了解的是: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它与刻出来的公章、签名章的根本区别在于篆刻讲究章法、篆法,而公章、签名章只要清晰、规范就行了。
所谓章法,就是指安排布置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
篆法则指的是写篆书和进行篆刻之法,篆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所以要学篆刻得先学篆书,别试图走捷径了。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出现了很多印社以及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也有了不少成果。
2001年的APEC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除了古玺印、名家篆刻的收藏以外,篆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山东曲阜孔府印阁的年销售额甚至已达到3亿多元,成为如今中国最大的金石篆刻加工和交易基地之一。
只是这种产业化会不会削弱篆刻的艺术性?尤其是随着激光雕刻、电脑设计、电脑字库、AI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篆刻还会是篆刻吗?希望万能的网友给我答案。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