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文字千千万,邀您识读成都金沙遗址的蝌蚪文“羊”字
{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三星堆文明在成都平原最后的驿站}
前言:
文献对解说历史复原历史的重要性
《山海经》,《易经》,《尚书》,《道德经》,《诗经》等诞生于商朝时期的历史文献,皆是由中文字的“蝌蚪文”字体写成的。如果,读不懂以上这几本书,想要研究中国上古史,等于瞎掰。
蝌蚪文,长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来识读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青蛙蝌蚪文”。
{上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水牛首}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里,还有牛蛙蝌蚪文,癞蛤蟆蝌蚪文,我以后再说。
一:科学。
蝌蚪,于商代时期,写作“科”字,词汇为“科斗”。
科学,是指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使用科斗文{蝌蚪文}写作,并记录的知识体系。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和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中“藏匿”着无数的科斗{蝌蚪}文字,昭示着以上两个博物馆是全球最顶尖的上古时期科学成就博物馆。
二:成都市青羊区的地名,源于金沙遗址的文物青蛙和羊。
于距今3200年前,成都市青羊区的原始地名是“青”字,源于区内的清{青}水河水名(浣花溪—干河)。
《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
3200年前后居住在成都青羊区,使用“青蛙蝌蚪文字”的金沙人群体,于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时期的祖籍地,在山东省的青州“鄫地{曾}”和“益都”周边地区。益都,中国旧县名,即现今山东省青州市的旧称。 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山东半岛西部偏北。
{上图为广汉市三星堆3号坑最新出的“卷角羊首”青铜器,属于“益族人”的财产。}
从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迁徙来到成都金沙遗址居住的青羊人群体,统一的族称是“益族人”,益族人的首领,青铜器铭文称为“益公”。
四川省汉代古称“益州”,是对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时期“青州益都”地名和益族人首领“益公”人名的继承。
{上图1为青蛙。图2为卷角羊。}
成都青羊区的地名,源于益族人群体的2个文化特质,青蛙和卷角羊。
青蛙和卷角羊,藏在成都金沙博物馆里,我是讲解员“梦回良渚”,带领大家今天来参观。
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蝌蚪卵”
{上图1为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蝌蚪卵。图2,3为青蛙蝌蚪卵}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金沙遗址出土的圆形青铜器,是对青蛙蝌蚪卵的写实描述。
青蛙的蝌蚪卵,很像人和蜻蜓的眼睛。
{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葬出土的蜻蜓眼宝石}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葬出土的宝石表面,不是蜻蜓的眼睛,而是对青蛙蝌蚪卵的写实。
三:金沙遗址的青蛙蝌蚪文
{金沙遗址官网:商周蛙形金箔,长6.9,宽6,厚0.05(单位:厘米)金质,整体形状呈片状,为一抽象的蛙形,造型图案化。}
首先,要在金沙遗址里找到青蛙。
蝌蚪,【别名】:活师、科斗、活东、玄鱼、虾蟆子、玄针、虾蟆儿、聒子、虾蟆台、虾蟆粘、水仙子。
“活师”,“聒子”,“水仙子”,是中国三星堆和金沙“益族人”对青蛙蝌蚪的独特称谓。
其它的蝌蚪别称名字,是中国其他民族对蝌蚪的称谓。
分不清楚蝌蚪别名的由来,就不可能读懂商代的青铜器内壁铭文和《甲骨文合集》,这是学习“上古文字”的基本功。
「羊」羊作父乙卣。西周早期,集成5267
金沙遗址金箔蛙身体的两侧,镂空雕刻有2个卷角羊的金文字体“羊”字。要倒过来看,就能看到“羊”字。{祖先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后代太笨了!}
这2个“羊”字,属于“青蛙科斗文”的字体。
在文物上使用阴影,来体现文字,狡猾的“益族人”,高明!
当年,金沙遗址里居住着很多不同的民族,乱哄哄的。
我如果,不在属于自己家族“益族人”的财富上做文字标记,万一被别人偷走了,我如何能说得清楚,寻找的回来。
我在金箔蛙上,阴雕2个“羊”字,是族徽的标志。你偷走了,也卖不出去。
{上图1,2为甘肃省距今4400-3600年齐家文化时期的玉人牧羊人雕像,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益族人群体,于距今4400年-3600年前后的家族大本营,在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区。
“羌人”,属于益族人集团下面的一个分支部落。
以上齐家文化时期的玉人身体,裆部阴雕有卷角羊图案的“羊”字,是益族人的族徽标记。
金沙遗址的金箔阴雕文字传统,始于齐家文化。
《尚书,益稷》是由青蛙蝌蚪文{科斗文}字体写就的历史文献。
《尚书,大禹谟》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在西汉早期被经学家们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原始版本里的记事文体,被篡改修编为了对话式的文体。
《尚,大禹,莫》原始版本的复原文字是:
《尚,大禹莫》益都,帝德广云。。。。。
“益都”,是指山东省青州。
这一段经文,是对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时期历史的记载。大禹的事迹,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发生地在山东省青州地区。
西汉经学家们篡改原始《尚书》,重新修编为“益曰”,摇身一变,搞成了“益在说话的内容”
《尚书,序》记载:“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3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
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我用现代汉语简单解释一下孔安国《尚书,序》的内容:
秦始皇焚书,我的祖先们将藏书皆放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隐藏起来。
于距今2120年前后,西汉的鲁共王在山东营建宫殿,缺乏砖瓦,就强拆孔子的旧宅拉走建筑材料。在强拆过程中,就发现了墙壁里暗藏的《尚书》,《诗经》,《论语》,《孝经》等书籍。这些书籍,皆是用“科斗文{蝌蚪文}”写成的。蝌蚪文的字体,已经作废很久了,西汉早期,没有一个人能够识读蝌蚪文。
西汉早期,没有人能够熟练地识读“科斗文”,所以经学家们就开始瞎编改编孔子的藏书《尚书》和其它的商代原始文献。到今天,搞得大家真假难分。一会儿“伪书”,一会儿“真书”,吵死了!
《道德经》:上善若水{丄善若水}。
这段经文,是对益族人在三星堆历史时期发展的纪实。
但是,现代版本的《道德经》,摇身一变,从历史文献,变成了“哲学文献”
今天,没有人能够识读科斗文,所以专家们就说三星堆没有文字。
结束语:
三星堆的文字,千千万。
慢慢地读吧!
没有文字,哪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