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平遥,感受喧嚣魅惑下的晋商文化
平遥,感受喧嚣魅惑下的晋商文化
图文/华希良
我们都知道,一处古老的设施或遗存,一旦作为景区被规划、开发,其被包装的商业符号或氛围便会扑面而来,这是当下市场经济运作不可回避的现实。当然,在文化景区开发过程中,有刻意人造编撰的,有过度商业开发的,但也有妥善保存和有效传承的。譬如保存至今,建筑遗迹完整、展示晋商文化充分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平遥古城较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并被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他为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安徽歙县古城)。
古城的布局以南大街为中轴线,以市楼为中心,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的道路网络和建筑布局。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和民居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保存完整的共计有3797处,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建筑风格严谨,地方风貌独特。
走在古城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就是山西特色——杏花村、竹叶青、刀削面和老陈醋,当然也少不了地方特色——剪纸、漆器和酱牛肉,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延伸至街巷的深处。但吸引我的还是那斑驳的砖墙、溜光的道石、精美的雕刻,以及古朴的建筑……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一曲悲伤、别离的山西民谣——《走西口》,与今天所看到的富足、繁华的晋商之地——平遥古城形成了鲜明对比,实在找不出两者的关系。
回家查阅得知,走西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移”事件之一(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中国整个北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口”是指长城的关口,对山西人来说,内蒙的包头和河套地区位于他们的西北方向,趟过黄河,翻越关口,也就是百姓心中的“走西口”。寒暑易节,春去冬来,转眼间几百年过去了,用伤感和离别唱出的《走西口》,凝结着几代陕晋人的离愁、别恨和牵挂,也造就了近代以来山西地区的商贸发展,并形成了山西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和保存至今的一大批精美的建筑群落。
纵观山西近代以来的工商业发展,由于距离“皇宫”—北京城较近,同时又具有进出边关的通商便利条件,就使得山西成为了茶、丝、盐、粮等主要商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再加之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便形成了山西人对外注重诚信、敬业、群体,对内讲究内敛、修身、齐家的经商理念和价值观,那便是晋商文化。
“河南人有钱穿绸缎,山西人有钱去盖楼”。这是民间的一句顺口溜,但很形象,也道出了不同地域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即使是今天,在山西人的眼里,住宅大院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家族富贵、学识的重要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有幸从平遥古城的建筑遗存中,去领略晋商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
当白天的喧嚣和繁华渐渐退去,夜色中的平遥古城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既庄重、古朴,又风情万种。
这里有热闹,因为那一排排站门吆喝的餐馆和街店;
这里有魅惑,因为那挂满暧昧牌匾并不时传出绵绵情歌的酒吧和咖啡馆;
这里同样有雅致,因为那雕刻考究的一处处门框、门匾和石壁、石龛;
这里也有庄严,因为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幢幢民宿、驿站和深深庭院。
我喜欢平遥古城的夜色,因为它有不加粉饰的生活模样,喧嚣魅惑中显露着规矩和内敛,奔放妖娆中透射着厚重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