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叶圣陶写的儿童故事,忽然我也有点想写故事了
成长似乎总是在发现别人、学习别人的路上不断攀登。这两天在找故事的时候看到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写的一些故事,读来完全没有时代感和差距感,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哎呀,故事好像也就只是故事”,再读一遍的时候却会发现,这故事里头似乎隐藏了深一层的含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名词可以用多样东西去做诠释。如题,读了叶圣陶的故事书,我也有点想写儿童故事了。
分享一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小白船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被小船送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在陌生的树林里遇见了一个长得很凶的大人。按照现在的常规的理解,这个人肯定是不能接触的,这样的地点出现这样长相的人很,故事很有可能往恶的方向发展的,有可能最后孩子们运用急智突破了困境。但是,叶老的故事并没有这么写,故事里这个长得很凶的大人问了小男孩和小女孩三个问题,在他们的回答让这个长得很凶的大人满意了之后,他同意送他们回去了,且在回去的过程并没有发生其他任何意外的事情。
这个故事写在1921年11月,它的发展和我们理解的在现在的背景下可能发生出的故事并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时代背景不同吗,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大人问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小姑娘回答说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
第二个问题是花儿为什么香?
小男孩回答说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小女孩说因为我们纯洁,只有小白船才配让我们乘。
从这个问和答,我似乎又懂了点什么。
第二个故事:地球
在最初的时候一切都看起来是平等的,所有人都载歌载舞,快乐的放声歌唱,但是忽然间环境发生了变化,叶子落光了,果实也不再一直都有,于是大家开始决定耕种,自行生产粮食。
因为有人身体弱无法耕种,这样就出现了有的人耕种有的人不耕种,不过,因为大家平常所有东西都一起分、一起吃,耕种的人依然将自己辛苦种得的食物平等地分于不耕种的人,这样过了很久。
人们把硬土和石块堆积在那些没法耕种的人的土地上,于是那些没法跟耕种的土地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从土坡变成了山,那些没法耕种的人就站在山上看风景。有能力耕种的人把粮食背上山送给没能力耕种的人瘦弱的人,山太高了,路太难爬了,这些背着粮食的人他们流下的汗水洒在山上,让山上长满了青草,他们的汗水顺着山路往下流,在田地里堆积成了小湖,这也让耕地更加少了,地里的作物越来越少,然而耕种的人依然将食物平等地分于不耕种的人,辛苦地将食物背上山,背给在山上的柔弱的无法耕种的人们。
这个故事里说大海是怎么形成的?是人的眼泪。耕地越来越少,而人还是那么多,地里的作物越来越少,但是那些柔弱的仍然还享受着这些跟众人的果实。劳作人民的眼泪顺着水流汇聚成了大海,所以大海是咸的。这里的土地和山,大山和大海,眼泪都蕴含着特别的意义。
后记
每一个故事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似乎更有深刻的意蕴存在。
所以看他们写的写给儿童的故事,我觉得真不简简单单的是个故事,他有深层次的内涵。再看看现在这些故事,小朋友吃一顿饭能够写成一本书,吃什么,怎么吃,一步一步,我忽然要大叹一声:简直了。或许换个角度理解,这些书是为了让孩子能有代入感而写的?
由此,衍生出了种种要不要自己也尝试着写一写故事的想法,之前并没有专业的写过儿童故事,也不太确定自己能不能很好的表达想法,能不能讲出孩子们爱听的又有深意的故事。
好了,先试试看念念叶老的故事给Seven哥哥,看他爱不爱听,然后再做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