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珍档】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到北京石油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
01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石油工业,然而石油技术人才匮乏。当时我国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石油院系,石油学科门类不全,招生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石油工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1951年1月,石油管理总局代理局长徐今强向燃料部、教育部建议筹建北京石油学院,办正规的石油高等院校,培养石油专业人才。
02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6年由曹本熹主持创办)承接了对苏联援助的军用航空汽油进行检验的任务,曹本熹说服同事,将清华大学化工系培养重心转到石油上来。1951年5月,清华大学化工系成立石油炼制组。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其他系也设立了石油钻采组和石油地质组。
曹本熹
历史
溯源
1952年5月17日,中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草案)》中指出,1953年准备在北京成立石油学院,1952年暂在清华大学成立石油工程系。
1952年10月,石油管理总局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燃料工业部、高等教育部联合备文,向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提出建立北京石油学院的综合计划。
1953年1月8日,高等教育部决定成立北京石油学院,要求当年招生600人,清华大学石油系调出600名本科生及100名研究生到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学生的毕业证书。
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1000多名师生员工汇集在半是田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
赞 (0)